這可是真正的原生態。
當然,現階段最不值錢的也是原生態了。
在廣大山區,你還真不容易找到幾個非原生態的東西。
但是很快,他們就沒有那么活躍了。
走山路,真的非常耗費體力。
不僅僅因為山路崎嶇難行,地勢一路走高,本就比較費力,還在于走山路需要集中精神,導致體力消耗更大。
劉弘毅照顧著幾名姑娘,吩咐向導刻意壓著點速度,不要走得太快。
十里地,他們差不多走了兩個半小時。
在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他們翻過一道山梁,終于見到了一個小村落。站在山梁上,遠遠看去,竹木吊腳樓依山而建,稀稀疏疏地挨在一起,大約有二十來棟屋子。
“書記,那里就是一道拐,也是三道拐大隊的三隊。”
徐文心一邊喘息一邊問道:“楊大哥,為什么一道拐是三隊?”
向導笑著答道:“他們是由里往外排的。三道拐那邊,人口最多,大隊部也在那里,所以那里是一生產隊。二道拐就是二隊,一道拐是三隊。”
合理。
向導抬頭看了看天,說道:“書記,得走快一點,怕是會下雨……”
山區的天氣是最變幻莫測的。
上一刻可能還是艷陽高照,下一刻就有可能傾盆大雨。
“好,大家加把勁,馬上就到了,到時候再好好休息……”
劉弘毅給大家鼓勁,然后攙扶著艾小雨向前走。
見到大伙兒含笑的眼神,艾小雨有些害羞地推開他,低聲說道:“沒事,我能走……”
其實她確實有幾分累了。
不過看徐文心和鞠紅都是堅持自己走,她也不好意思讓劉弘毅攙她。
劉弘毅知道她是小姑娘心性,也不堅持,笑著松開了手。
一行人加快速度,向一道拐趕去。
向導對天氣的判斷還是非常準確的,剛走到一半,突然就開始下雨,好在他們都準備了雨衣,當即穿戴起來,雨勢也不是很大,倒也抵擋得住。
快要進村的時候,卻在山道旁邊見到一個小女孩,背上背著一捆木柴,正在艱難地向前。
劉弘毅急忙走上前去,將木柴從她背上取下來,入手十分沉重,得有二三十斤的樣子。
小女孩約莫十來歲左右,有些緊張地抬頭看他。
一雙圓溜溜的大眼睛,一下子就把劉弘毅吸引住了。
“大眼睛”!
雖然臉沒有“形象大使”那么圓,但也有六七分相似了。
關鍵年齡也相近。
當此之時,劉弘毅也不忙著問她,隨手將木柴放下,解開雨衣的扣子,將一半雨衣掀起來,遮掩在她的頭上。
“老楊,你問一下她,是不是前邊三隊的社員?”
其實不用問,附近只有這么一個聚居區,十來歲的小姑娘還背著木柴,也不可能住在其他地方。
向導點點頭,和小姑娘說了幾句,主要就是緩解她的緊張情緒,隨即向劉弘毅匯報道:“劉書記,她姓吳,就是前邊三隊的。上山打柴呢……”
“燒炭是麻石和三道拐的社員最主要的副業。”
這一點,劉弘毅倒是知道的。
當年太平天國金田起義,主力就是山里的“炭幫”,東王楊秀清和西王蕭朝貴,是炭幫的大首領。
這個燒炭,不是挖煤,而是燒木炭。
雖然現在已經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木炭在很多地方還是有需求的。
山區群眾將燒炭當成副業,十分合理。
不過,山區群眾平時自己烤火取暖,卻是舍不得燒木炭的,直接就是燒木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