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勇深知蘇曜行事往往出人意料,但這一次,面對如此大規模的抗議浪潮,他雖然知道蘇曜近幾日與荀彧和王凌等人頻頻會面,但卻實在想不出蘇曜能有什么辦法能夠化解。
揣著滿肚子的心事,很快,兩人便來到了宮門前。
此時,宮外的學生們依舊情緒激動,高呼著抗議的口號,聲浪滔天。
荀彧站在宮門前,深吸一口氣,高聲宣讀圣旨:“圣旨到!太學生們聽旨!”
學生們聞言,紛紛停下呼喊,目光聚焦在荀彧身上,眼中帶著深深的疑惑。
尤其是聽到那圣旨開頭,并未有什么申斥,反而在說他們關心國政,憂國憂民,其心可嘉云云,就更是一頭霧水了。
老實說,在這桓靈兩帝當朝的時候,他們組織過了數次聲勢浩大的運動,但從未抱過什么太大的期待。
畢竟,倘若只是抗議一下,就能讓當權者倒臺,那簡直是癡人說夢。
便是那些閹宦們,最多也就是迫于聲勢,適當收斂。
但是為此他們也都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這一次,面對蘇曜顛覆性的改制,他們同樣很多人也都是抱著舍身成仁的勇氣而來。
如今,一聽這圣旨的開頭,都是心中一愣。
怎么?難道那大將軍還真的要退讓了不成?
然而,很快圣旨上的內容便是話鋒一轉,申斥他們受人挑撥,言行過激,聚眾抗議,擾亂朝綱,明令他們即刻解散,各安其位,好生學習。
倘若明日再有聚眾鬧事之人,將統統予以記名在冊,不準參加登基大典后的科舉考試。
“科舉考試?”
“那是什么???”
聽到了圣旨的內容,聚集在宮門前的學子們全都傻了眼。
只能模糊的猜測,大概又是那位特立獨行的大將軍搞得什么新奇玩意,但是卻完全不知這和他們有何關系。
不過,荀彧來此自然不是賣關子讓眾人猜的,很快便在周圍兵士們的一聲聲肅靜后,大聲解釋起來:
“科舉,乃開科制舉是也。”
“大將軍深知治國安邦,人才為基之道。”
“此次雖新帝登基在即,然天下大亂未定,正是急需賢才之時。”
“故而,大將軍為選拔天下英才,特請皇命,于登基大典后即刻舉辦首屆科舉考試大會,其意在以才取士,故不問出身,唯才是舉!”
“凡我大漢子民,無論士農工商,皆可報名參與,一試身手,展露才華。”
“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逐級選拔,優中選優,依次晉級。”
“鄉試由各郡太守主持,選拔本地才俊;會試則由朝廷派遣考官,于洛陽舉行,匯聚天下英才;殿試則由皇帝陛下與大將軍親自主持,選拔出最杰出的人才,委以重任。”
“望諸位有意仕途,愿為社稷出力之人踴躍參加,共襄盛舉,為我大漢之復興貢獻自己的才智與力量!”
“什么?!”
“唯才是舉,不問出身?”
“大將軍和皇帝親自主持,只要考過了就能出仕了嗎?不需要再等那些大人的舉薦和征辟了?!”
學子們紛紛議論起來,眼中閃爍著難以置信的光芒。
他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這個消息對他們來說實在是太震撼了。
一直以來,他們都被困在察舉制和征辟制的桎梏之中,出身寒門的他們想要出人頭地,簡直難如登天。
即便他們才學出眾,品性兼優,也往往因為沒有世家大族的舉薦和背景,而被埋沒在人海之中,難以得到施展才華的機會。
然而,現在竟然有人告訴他們,有一個全新的選拔制度即將推行,這個制度不問出身,唯才是舉,只要考過了就能出仕為官!
這簡直就是為他們這些寒門子弟量身定做的天賜良機啊!
“這……這難道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