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次恩科,對于諸位長久在京求學的太學學子們,也予以特別關照,諸位將無需返鄉報名,而是直接獲得晉級京師會試的資格,在考試之前,可安心在京備考。”
“荀某這里,由衷的祝愿各位屆時都能取得一個優異的成績。”
荀彧的話讓學子們聽得如癡如醉,他們仿佛看到了自己未來的無限可能。
當即,就有一個學子好奇地舉手問道:
“荀侍中,那既然是開科制舉,那請問具體要考些什么內容呢?”
荀彧微微一笑,解釋道:
“此次恩科,主考乃是明經、數學、法律與策論,次考工學、天文和詩賦等。”
“其中明經科目主要考察的是學子們對儒家經典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包括《詩經》、《尚書》、《禮記》、《易經》和《春秋》等五經的內容。”
“同時,也會考察學子們的文章寫作以及他們對時事的見解和分析能力。”
“而法律科目則主要考察學子們對律令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他們運用法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子們聞言,紛紛點頭表示明白。
他們知道,這些經典和都是他們平日里刻苦鉆研的內容,也是他們展現自己才華的重要途徑。
“荀侍中,那其他科目呢?比如數學、工學都是考些什么?”另一個學子追問道。
荀彧微微一笑,繼續解釋道:
“數學科目主要考察學子們的算術和形學能力,以及他們對數學原理的理解和應用,至于工學和天文等科目,則會根據具體的情況和要求來設定考試內容。”
荀彧的話讓學生們聽得是目瞪口呆,他們沒想到科舉考試竟然會如此全面和細致,不僅考察他們的經典知識和文學素養,還考察他們的算學和法律甚至天文和工學?
算學和法律他們姑且能夠理解。
畢竟一個不識數的太守只會被手下郡吏們忽悠,不懂法那就自然也無法秉公斷案。
但是天文和工學又有何用?
在他們的認知中,這些似乎與治理國家、出仕為官并無直接關聯,為何會成為科舉考試的科目呢?
荀彧似乎看出了學子們的疑惑,他頓了頓,腦中浮現出蘇曜的身影,一笑而道:
“諸位學子有所不知,天文與工學,雖看似與治國無直接關聯,實則不然。”
“天文者,觀天象,知時令,明陰陽,辨吉兇。”
“自古以來,天文便是帝王之學,關乎國家興衰、民生福祉。”
“一個懂得天文之人,能夠預知天時,指導農耕,防災減災,對于國家的穩定和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工學,則是治國之實學,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無論是修筑城池、制造兵器,還是改進農具、發展交通,都離不開工學的支持。”
“一個懂得工學之人,能夠推動技術進步,提高生產效率,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力量。”
荀彧的話語如同春風化雨,讓學子們豁然開朗,同時也讓他們心中不由緊張起來。
他們窮經皓首,畢生都在鉆研經學,如今大將軍開科取士,一下字要考這么多科目,實在是讓人措手不及。
尤其是那數學、工學、天文等科目,對他們來說更是聞所未聞,不知從何下手。
不過,蘇曜顯然也想到了這個問題。
一方面,由于古時道路難行,想讓天下考生都聚集于京師,那沒個一年半載非常困難的。
所以,蘇曜這次科舉,為了籠絡學子,也為了盡快填補缺官名額,還有給天下做個示范,實際上就是直接從快的特地開了一個給所有京師太學學子們的特科。
而且考試內容也是以他們一直鉆研的明經科為主。
至于其他科目,如數學、法律、策論、工學和天文等科目,考試內容會比較簡單,而且還有提前發布的備考文獻,和在太學舉辦的學習會等,幫助學子們更好的備考等等。
荀彧的話語如同定心丸,讓學子們心中的擔憂煙消云散。
他們紛紛表示感激,對科舉考試充滿了期待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