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治國之要,吏治為先,若不革新吏治,加強監察,又如何能保證新政的順利推行”
“以往御史臺雖有監察之責,卻因職責寬泛、權力分散,不但難以對百官形成有效監督,且多人浮于事,以致諸多貪腐亂象叢生,政令執行大打折扣。”
“如今我改組御史臺為都察院,細化監察與審計職能,正是為了改變這一局面。”
蘇曜目光堅定,掃視著在場眾人,語氣中透著不容置疑的決心:
“至于官員調整,我已有所考量。”
“此次改革,并非無端撤換官員,而是依據其才能與品行重新安排職位。”
“對于那些清正廉潔、勤勉奉公的官員,不僅不會受到影響,反而會在新的崗位上得到重用,發揮更大的作用;而對于那些尸位素餐、貪贓枉法之徒,必須予以懲處,絕不姑息。”
改組御史臺,這并非蘇曜的臨時起意,而是他早就準備著手進行的事情。
要知道,御史臺由于御史臺雖權力重大,但職位清閑的清貴特性,這一機構在數百年間已被世家大族們完全壟斷,成為了他們安插親信、庇護族人的溫床。
在這樣的條件下,許多御史及下屬官員,往往更多都是憑借家族背景而非實際才能上位,導致監察工作流于形式,貪腐橫行,真正有心為國效力的官員反而難以施展拳腳,完全有悖于御史臺建立時的初衷。
甚至,由于蘇曜之前與司空種拂的矛盾,眾多御史被卷入其間,在種拂的率領下向他開炮。
在之后,雖然蘇曜在大勝后廢司空,且改由王允任御史大夫領銜御史臺,但是是御史臺內部的世家勢力盤根錯節,積習難改,王允雖有心整頓,但短時間內難見成效,想要一舉扭轉整個臺院的風氣,顯然不是換個最高長官便能輕易解決的問題。
因此,蘇曜決定趁此機會,徹底改組御史臺,將其職能細化的同時把那些干吃閑飯的和那些與他作對的人都給清理出去。
新的都察院,必須要保證都是忠誠的,支持改革的人。
“為此,都察院此次新設部門,人員選拔也當優選科舉出身之人,首重品德,次看才學,以寒門子弟為先。”
“嘶——”
“什么!”“寒門弟子優先”
蘇曜再一次語驚四座。
正如之前所說,御史臺乃是清貴的衙門,是世家大族最喜歡用來給族人鍍金的部門。
如袁紹、韓馥、以及眼前的司馬朗,皆是御史出身的中原名族世家,就可見一斑。
如今蘇曜提出都察院新人優先科舉出身,而且還是寒門弟子優先,可以說是直接打破了世家大族對御史臺(都察院)壟斷的念頭。
因此,蘇曜的話音一落,書房內的氣氛頓時就變得凝重起來。
在座諸人,郭嘉是潁川寒門,對政策頗為贊同,而衛覬剛剛升官,也不會說些什么,至于王凌則是蘇曜親信,雖是世家出身,但邊郡世家在朝廷的地位還不如中原寒門,更是全力支持。
唯有那司馬朗和荀攸,兩人屆時中原名族豪門,他們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的眼中看到了深深的寒意。
首先發話的是荀攸,他緩步出列,深施一禮道:
“大將軍明鑒,臣聞《易》曰'窮則變,變則通',大將軍革新御史臺,誠為治世良策。然則——“
荀攸頓了頓,目光掃過滿室懸掛的竹簡輿圖:
“自光武中興以來,世家子弟在臺諫之職亦是屢有建樹:昔袁安持節雪冤,楊震暮夜卻金,皆為御史清流楷模,今若盡取寒門,恐失累世簪纓之家傳遺風,這寒門子弟優先一事,攸以為大將軍還需斟酌才好。”
荀攸說完,司馬朗緊隨其后,躬身道:“公達所言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