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常言'詩書傳家久,禮義繼世長',我等子弟,生于簪纓之家,自幼便肩負光大門楣、報效國家之重任,對朝廷忠心耿耿。且經多年修習,于經史子集、律法典章等皆有深厚造詣,處理政務得心應手。”
“寒門子弟雖有進取之心,亦不乏有才學之人,但總體而言,其學識積累、閱歷見識比起恐多有不及。”
“大將軍若想重用寒門學子,不若先使他們任掾史,待通曉案牘后.”
“二位所言差矣!”
忽然間,郭嘉站了出來:
“昔年潁川陳寔不過寒門,卻以'梁上君子'之典教化鄉里,如今大將軍開科舉,正是效仿先賢'舉賢不避卑'之意。”
郭嘉的突然出現,讓荀攸和司馬朗吃了一驚。
他們沒想到這個年輕人竟然敢于如此公開的直接的反駁兩人的看法。
頓時,書房內的氣氛愈發緊張。
只見郭嘉手持羽扇,朗聲道:“大將軍開科舉,本意便是廣納賢才,不論出身,唯才是舉。寒門子弟中,不乏有志之士,他們歷經磨難,更知民間疾苦,心懷天下蒼生。若因出身而拒之門外,豈不是與大將軍初衷相悖”
荀攸微微皺眉,反駁說:“奉孝所言雖有理,但世家子弟自幼受良好教育,于經史子集、律法典章皆有深厚造詣,處理政務自然得心應手。寒門子弟雖有心報國,但驟然委以重任,恐難以勝任,反誤大事。”
緊接著,司馬朗亦點頭附和,表示他們并非反對啟用寒門,而是擔心他們難以擔當大任:
“御史臺監察百官,說起來是威風八面,但實則以小官察大員談何容易”
“世家子弟,有背后家世背景支持,面對封疆大吏多可挺直腰桿,寧折不彎,仗義執言。”
“而寒門子弟,一則勢單力薄,缺乏人脈根基,在面對強權時,恐因畏懼權勢而不敢秉公行事;二則官場復雜,盤根錯節的利益關系錯綜復雜,寒門子弟毫無經驗,一旦深陷其中,不僅自身難保,更可能導致監察工作受阻,令改革大業功虧一簣。”
“御史此言差矣。”
郭嘉羽扇輕搖,臉上露出一絲不以為然:
“寒門子弟勢單力薄不假,可正因如此,他們才更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一旦肩負監察重任,定會倍加勤勉,力求公正。”
“況且,畏懼權勢與否,關鍵在于個人的品性與操守,而非出身背景。”
接下來,雙方就寒門與世家的問題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
雙方紛紛引經據典,支持自己的論據,在蘇曜面前據理力爭,連王凌和衛覬都被卷入其中。
但是,大家都是精通典籍,學富五車的聰明人,各有各的道理,在涉及自身立場時,是互不相讓。
衛覬有兩次上前打圓場勸和,結果不但沒勸成,反而還被兩方暗諷他之前立場不堅的投機表現。
一時間,書房內眾人爭得面紅耳赤,各執一詞,從傍晚一直吵到了深夜,誰也說服不了誰。
最后,還是紅兒見蘇曜等人一直沒有去用膳,帶著餐食前來敲門,才暫時中止了這場爭執。
紅兒敲門而入,端著熱氣騰騰的飯菜,小心翼翼的行禮道:
“恩公,諸位大人,夜深了,先用些膳食吧,國事重要,也別餓壞了身子呀。”
這時,一直閉目沉默,恍然離線一般的蘇曜才突然睜眼,他樂呵呵的看了眼紅兒,又掃了眼又瞧了瞧面紅耳赤的眾人,微微一笑,抬手示意大家先停下爭論:
“好了,都先歇歇,吃點東西,吃飽了咱們再接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