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恭喜,阿達禮,這次令郎定能凱旋榮歸,皇上必會重用。”
“就是就是,令郎有勇有謀智勇雙全,我早就說過他日必成大器。如今機會來了,老夫倒要提前恭喜了。”
“皇上拒絕了多爾袞,讓令郎出戰,足見皇上心中對你的期許。阿達禮王爺,這次令郎出頭之日終于到了。”
面對眾人的恭維,阿達禮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帶兩千人去打區區不到三百人的明軍,即便打贏了有什么了不起。
旁人會說,我們滿人都是以一敵十以一當百。你兒子兩千人去打三百人,這都打不贏還配稱我們滿人么。
回到家,阿達禮將出兵的事告訴了兒子蘇哈侖。
蘇哈侖開始也極為高興,可當他聽說黃臺吉給了他兩千精兵,蘇哈侖立刻跳了起來:“兩千人,這仗打起來有什么意味。我不干,誰愛去誰去。”
別人領兵打仗都是多多益善,唯獨阿達禮父子,他們覺得這是一種羞辱。讓一只大象去踩螞蟻,欺負人也沒有這么欺負人的吧。
這也難怪這些滿人膨脹,自努爾哈赤起兵,他們真的是以一敵十以一敵百的和明軍決戰。
而幾乎是每次,這些滿人都是以少勝多。滿人占據人數優勢,以多勝少的例子幾乎是鳳毛麟角。
除了他們滿人戰斗力強悍的原因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人口稀少。若憑借人數優勢就能打贏的話,明軍一人一口唾沫也淹死了他們。
如今皇上居然讓自己帶著六七倍于敵的精兵,去打一個不足三百人的明軍小隊,蘇哈侖覺得這是一種恥辱。
阿達禮怒道:“你嚷嚷什么,這是皇上圣旨,今日朝會當著文武百官的面親自決定的。以多勝少怎么了,只要這仗打的漂亮,一樣能在朝中立威。”
經阿達禮的一番勸導,蘇哈侖終于接受了這個任命:“阿瑪,你說真的。”
阿達禮拍了拍兒子的肩膀:“你是我阿達禮的兒子,打仗要一往無前,莫要讓阿瑪失望。”
就這樣,蘇哈侖帶著滿清兩千精兵,奔赴到了海棠山。三日內,滅掉這支不知天高地厚的明軍。
殊不知,明軍的這支部隊人數雖少,卻也是一支能征善戰的精銳之師。
戚元正帶著手下將士,駐扎在梨花寨之后,就做好了與建奴一決高下的準備。
他召集部下訓話:“兄弟們,場面話我就不多說了。咱們來到了梨花寨,占據了海棠山,必然會引起建奴反擊。我只告訴你們一句話:你們腳下的土地,是大明的國土!”
這些浙兵都是戚家軍最后的骨血,他們的愛國情懷是滲入骨髓中的:“誓與梨花寨共存亡,不滅建奴,誓不還朝!”
戚元正很滿意,他的屬下傲骨猶在:“好,老子既然來到了這里,就沒有想過能活著回去。這一次,我們要讓建奴這幫人看看,大明鐵骨猶在,明軍猶在。”
這是大明最后的脊梁,這使得他們身后的萬千明軍依然相信,我們這個民族在抵御外辱,依舊可以奮不顧身,依舊可以不惜犧牲。
我們愿意,愿意把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撒在這片熱土。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
大明,就是有這樣傲骨,就是有這樣的脊梁。依舊會使很多人相信,大明不會亡!漢人,永不為異族之奴!
大明從來不乏有骨氣的勇士,只是生逢亂世很多時候都是身不由己罷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