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鐵血傲骨,在遼東這片土地上,誓死捍衛著自己的家園。
面對外敵入侵,面對強寇的劫掠,他們并沒有束手待斃。而是,奮起反擊。
不愧為戚家軍的后代,當年血戰大凌河,一戰下來浙兵損失殆盡。剩下的,只有二十一人。
戚元正就是其中之一,他本不姓戚,他是個大明將士遺孤。
當年戚金帶兵之時在路上遇到餓暈過去的他,戚金救了年僅十三歲的戚元正。
從此,戚元正開啟了他的從軍生涯,跟著戚金南征北戰。戚金給他起名叫元正,意思是讓他做一個正直的人。
大凌河,戚金的浙兵幾乎全軍覆沒。當時年僅十五歲的戚元正,被戚家軍拼死保護了出來。
作為戚家軍最小的成員,將士們不忍讓他就此戰死。一路上,他們拼死護送。以至于后金兵開始以為,戚元正是某個重要將領。
殊不知,這些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戚家軍,他們只是想讓大明留下最后的戚家軍骨血。
就這樣,戚元正在九死一生中活了下來。他一閉眼,就是大凌河一戰中,那些拼死保護自己的同袍。
這也是的戚元正對建奴恨之入骨,他繼續留在了遼東,重新組織起來這支不到三百人的戚家軍。
此時戚元正手里的這支戚家軍,已經和傳統意義上的浙兵沒有多大關系了。
這支戚家軍,都是一群敢死之士。戚元正說動洪承疇,自遼東各營中選拔不怕死的猛士。
其中,許多人都是戰爭遺孤。他們對建奴恨之入骨,是建奴的入侵使得他們家破人亡。
于是,這幫身負國恨家仇的猛士,加入了戚元正的隊伍。
整個遼東都知道,怕死的人不配進戚家軍。從整個遼東數萬將士選出來的不足三百人,他們一頭扎進了海棠山。
洪承疇看到的,就是海棠山這里的戰略意義。若是有一支明軍駐扎海棠山,清兵再攻打錦州的時候就會如鯁在喉。
海棠山的明軍可以不斷滋擾清兵的后勤輜重,尤其是關乎大軍的糧草。一旦糧草被劫或被燒,圍困錦州計劃就會泡湯。
臨行之前,洪承疇就找過戚元正談話:“此次海棠山之行兇險萬分,你們確定還要去么?”
戚元正目光堅毅:“末將只要一閉眼,眼前全是尸山血海,還有昔日同袍的音容笑貌。還有,就是血海深仇!總督大人,末將手下的將士,他們的家人皆死于建奴之手。我們這一去,就沒打算活著回來。我們只是想讓建奴知道,大明,鐵骨猶在,山河猶在。”
洪承疇也不禁感動,親自為這群敢死之士踐行。
梨花寨,這里曾經是一處山寨。后來被遺棄,此時戚元正帶著部下駐扎在了這里。
將士們加固著寨門防御,實際上也沒有什么好加固的。這里只能依仗地勢優勢。至于這個寨子,敵人攻上來的時候,防御功能并不大。
”大丈夫,全忠孝,君父之讎急當報;
永芳叛,建酋暴,遼陽豈肯真降盜,
何不乘機裏頭鬧,生當封侯死立廟。
大丈夫,辯華夷,建酋左袵言侏漓……”
軍中,有人開始在唱起遼東民謠。說的是大明百姓抵御建奴,不肯做亡國奴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