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人跟著唱起“男兒漢,保家園,不剃頭發不留辮……
頭可斷、血可流,漢兒不做亡國奴……”
“報,報戚將軍,建奴來了。西北方向,人數大約兩千人!”
很快,就有手下哨兵來報。梨花寨西北方向,發現清軍騎兵。
戚元正冷笑一聲:“終于來了,備戰!”
二百七十八人,迅速組成防御陣型,他們守住各處要塞,凈待敵人來功。
戚家軍麾下將士岳中全和韓英,二人在第一道防線。他們,迎頭撞上的正是建奴先鋒。
“好家伙,大手筆,來這么多人,看來這次建奴是急眼了。”看著滾滾煙塵中的滿清騎兵,岳中全他們躲在第一道防線的石林中,不由得歡喜道。
旁邊韓英“哼”了一聲:“來的正好,這幫雜碎,今日要他們有來無回。”
岳中全點點頭:“不可輕敵,告訴兄弟們,聽我號令行事。”
輕弓,機動靈活,射程雖然近,可適合打伏擊。
蘇哈侖是滿清猛士,以作戰勇猛著稱。他一直都是跟隨八旗兵作戰,這次,自己小試牛刀的帶著兩千騎兵,去海棠山滅掉這股明軍,對他來說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所以,這次蘇哈侖壓根就沒有當回事。一支二三百人的明軍,連個斥候都算不上。打他們,這也太欺負人了。
什么戰術戰略,壓根用不上。直接帶人一下子蓋過去就行了,速戰速決,即刻解決戰斗。
前面是一片石林,前方的滿清騎兵暫時放緩了速度。他們已經隱約看出,此地有些不妙。
石林山巔,非常適合打伏擊。這個時候若是明軍在此設伏,倒是頗為棘手。
“咱們回事,為何不前進!”蘇哈侖縱馬上前,忍不住罵道。
“蘇哈將軍,您看。”一名清兵,揮鞭指著四周的山巒。意思是,這里有埋伏怎么辦。咱們這么貿然一頭扎進去,怕是有些兇險吧。
蘇哈侖從來都不是有勇無謀之輩,他看了下四周的情形,立即指揮部下:“上滕盾!”
清兵之所以能夠縱橫遼東,不是沒有一定道理的。除了明軍的戰斗力低下,軍備松弛之外。這些清兵的戰斗力,確實是強悍無比。
他們真正做到了令行禁止,隨著蘇哈侖的一聲令下,手下清兵將士紛紛將馬背上的滕盾跨在左手,右手提著馬韁,做出防御陣型。
這需要平日嚴苛的訓練,論單兵戰斗力,這些清兵真的吊打明軍。這一點,是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
明軍,在太祖朱元璋或者成祖朱棣手里,是一支戰無不勝、所向披靡的軍隊,那個時候北方的游牧民族,是被明軍吊打的。
可是,一旦過上了安逸的生活,軍備都會立刻松弛下來。歷朝歷代,莫不如是。尤其大明朝,經過二百余年的洗禮,大家都習慣了安逸。
在大明也是一樣,甚至于包括朱興明。或者說,這是人類共有的通病。
什么時候你不再貪圖安逸,什么時候你未雨綢繆事無巨細,這個民族就還有救。
一個王朝的沒落,異族入侵才是最為悲哀的。最苦難的,還是千千萬萬的無辜百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