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窮也不能窮教育,一個國家的興衰,和教育有著很大的關系。
為了普及文化教育,朱興明可謂是煞費苦心。如今國庫充裕,賦稅一再減免。
可也不能無故減免,百姓的賦稅減輕固然是好事。對于百姓們來說,隨著糧食的高產,家家戶戶都有存糧。朝廷的賦稅甚至于到了三十稅一,也就是說一個家庭收入三萬斤糧食的話,只需要繳納一千斤給朝廷。
即便是這樣,朱興明還是一再減免。比如說,適齡兒童入學,可全部減免一切費用。還有就是,如果家中有孩子到了適齡入學年齡而沒有入學的,賦稅加倍。
對于百姓們來說,若是不讓孩子上學,會付出更大的代價。于是,他們便紛紛把孩子送去了學堂。
學堂不再以四書五經為主課,而是更多的培養珠算、醫學、水利、科技等等各方面人才,尤其是著重推廣《大明博物志》。
各地學堂的興起,長隆日報的發行,使得民眾的文化水平空前提高。如今的一個秀才,已經不是什么稀罕事了。高中了舉人,方可有些門面。
可能有人會奇怪,即便是朱興明推廣的高產糧食作物能夠勉強解決溫飽。可是,對于這個時代的低生產力來說。如此低的賦稅,如何維持朝廷運轉的。國庫里的錢,總不能憑空生出來的吧。
還真不是,且不說西山玻璃廠如火如荼。各地已經興起了許多官辦玻璃廠,這東西生產成本低,利潤卻極高。
此外就是露天煤礦的不斷開采,煤炭這種資源可以帶來工業革命。
還有就是,海運貿易的蓬勃發展。海明王朝的海上艦隊,已經遠洋航海與各國進行貿易往來。大明的瓷器、絲綢和茶葉,在海外都是極為暢銷的稀罕品。海外各國貴族,都以擁有一件大明王朝的絲綢為榮耀。都以擁有大明王朝的瓷器來招待客人為榮,這使得大量白銀流入大明。
以上這些,都是官辦的壟斷生意。給國庫帶來的利潤,空前的驚人。
所以,朱興明根本就不會為錢的事發愁。反而,再因為國庫過多的錢財花不出去,而煩惱。
國庫里的銀子不花出去就是死錢,并不利于經濟的發展。于是,朝廷就開始大力的重視教育、水利、科技等等的投入。
雖然大量白銀流入國內,一定程度上會使得通貨膨脹。好在,一切都在可控范圍。
從最一開始的厭惡政務,到排斥政務。再到現在勤于政務,朱興明有了質的改變。上位久了,他對于朝政愈發的勤政起來。
原來手握日月乾坤,是如此爽快的一件事。就比如說批閱奏疏,可以了解各地民情,自己手里小小的一支御筆批閱,對于地方則是一次滔天巨浪。
這就極大的考驗帝王的執政能力了,好在這一點朱興明做的很好。兵仗局在軍中的地位愈發重要,有多重要呢。火器的研發離不開兵仗局,科技的進步離不開兵仗局。據說,第一臺可以實用性的蒸汽機已經做出來了。
利用蒸汽機的動力,可以紡織。利用蒸汽機的動力,可以驅動車輪。這是一次技術性的進步,這也就意味著,蒸汽機車只是時間問題。只不過朱興明政務繁忙,一直都沒有時間去兵仗局參觀一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