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衛需要留,但是要節制他們的權利。
紫禁城,大明宮城深處,燭光搖曳如風中殘魂。皇帝朱興明獨坐案前,目光凝固在奏章上,仿佛要穿透紙背窺見那無形又無處不在的幽靈——錦衣衛。
這柄太祖皇帝親手鍛造的“天子之劍”,此刻在他手中卻重逾千斤,劍鋒閃爍不定,仿佛隨時會倒轉方向,刺向執劍之人。
自太祖朱元璋以“拱衛司”為雛形締造錦衣衛起,這支力量便與大明國運糾纏不休。
洪武年間,錦衣衛如鷹隼般凌厲,奉旨緝捕,詔獄森嚴,朝堂之上人人自危。太祖親書“糾劾百司,辯明冤枉”八字,賦予其“掌直駕侍衛、巡察緝捕”之權,一時權勢煊赫,無人敢攖其鋒。
然而,當利器失去掌控,它的鋒芒便開始轉向一切方向。
成化年間,“西廠”之設如毒蔓滋生,汪直之輩依仗廠衛特權,羅織罪名,構陷大臣,竟至于“士大夫不安其職,商賈不安于途”。正德朝劉瑾掌權時,錦衣衛更徹底淪為私刑工具,緹騎四出,告密成風。人們驚恐地傳唱:
‘衛’字頭上添‘廠’字,便是人間活閻王。”錦衣衛的詔獄成了吞噬忠良的黑洞,其“緝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的初衷,早已在權力膨脹中扭曲變形。
朱興明指尖劃過一份份密報,字字句句皆是帝國軀體上隱秘的創口。某地錦衣衛千戶借查辦“白蓮妖人”之名,肆意勒索富戶,良民家破人亡;京城某衛所,下級校尉公然截留本該直達御前的密奏,膽大包天……
他心中清楚,錦衣衛這張無孔不入的巨網,既能為他捕獵逆賊,也能悄然纏繞上皇權的脖頸。裁撤的念頭曾如野火燎原。
自己在位不會出什么問題,萬一后世之君無能呢。
要知道朝堂暗流洶涌,若失了這雙夜視之眼、這柄迅疾之刃,皇權豈非成了在風暴中無帆無舵的孤舟?
燭淚無聲滴落,朱興明心中一場無聲的戰爭激烈交鋒。裁撤與保留,如同兩股力量在拉鋸,各自代表著巨大的風險與不確定。
最終,一個想法在他腦海中逐漸清晰——不是簡單的存廢,而是改造。這柄雙刃劍,唯有給它套上另一重枷鎖,方能使其鋒芒只指向威脅皇權的敵人,而非皇權本身。
“宣順天府尹覲見。”朱興明猛地睜開雙眼。
錦衣衛專司“謀逆、通敵、妖言惑眾、危及社稷之大案重案”,其“詔獄”僅針對此類欽定重犯。順天府則統轄京城及周邊一切普通刑名訴訟、治安緝盜、市井管理,昔日錦衣衛橫加干預的尋常案件,從此悉數歸于順天府。
錦衣衛欲行緝捕,尤其是涉及品級官員或需開詔獄者,必先得圣旨親批“駕帖”,再報順天府備案存查。順天府有權復核其案由、證據鏈條是否清晰合理,若發現明顯疏漏或濫用職權跡象,可具本直奏御前,形成關鍵掣肘。
民間告密、市井流言、地方異動等基礎信息,首先匯入順天府龐大而日常的偵緝網絡進行初步篩查甄別。唯有順天府判定確系重大線索,方移交錦衣衛深入追查。此舉意在打破錦衣衛對信息來源的壟斷,堵死其羅織構陷的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