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興明始終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人出生之初,稟性本身都是善良的。
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別
所以,朱興明重用孟樊超,除了他的見識,更重要的是人品。
接下來的日子里,孟樊超的教學循序漸進。武功方面,從基礎逐漸過渡到一些實用的防身技巧和簡單的拳腳功夫。
江湖上,孟樊超也會教授他,比如兩個幫派為何爭斗,看似忠厚之人背后可能隱藏的算計,如何在陌生環境中辨別方向、獲取信息等等。
他從不直接給出結論,而是引導太子自己去思考、去判斷。
他會設置一些簡單的情景,讓太子思考該如何應對;他會拿出一些常見的騙術或陷阱,講解其原理,讓太子提高警惕。
他甚至征得朱興明同意后,在某些特定日子,帶著做了偽裝的太子,在駱炳安排的嚴密保護下,悄悄出宮,去京城最繁華的市井,或者最魚龍混雜的集市,讓太子親眼觀察世間百態。
朱和璧對這位與眾不同的“師傅”充滿了敬佩和親近。
他從孟樊超這里,看到了一個與深宮高墻內截然不同的、鮮活而真實的世界。
他學到了在經史子集中永遠學不到的東西,他的眼神變得更加靈動,思維也更加敏捷,甚至身體也強壯了不少。
朱興明時常會詢問太子的學業進展,聽到太子的變化和孟樊超別具一格的教學方式,眼中總是流露出滿意的神色。
他知道,自己這一步棋,走對了。
孟樊超也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新的價值和意義。
將自己畢生所學、用血淚換來的經驗,傳授給未來的君主,希望能幫助他成為一個更明智、更強大的皇帝,這或許是對他過往那些黑暗經歷最好的慰藉和升華。
君臣之間,因著太子這條紐帶,關系變得更加緊密和特殊。
而太子的成長,也在這位特殊的“江湖”師傅的引導下,悄然加速。
帝國的未來,似乎也因此多了一份沉穩與堅韌的底色。
孟樊超成為太子師的消息,在朝野內外引起了不小的漣漪。
一個行走于黑暗之中的暗衛首領,竟成了未來國君的師傅?這打破了歷朝歷代太子師必由翰林清流、當世大儒擔任的慣例,引得不少守舊文官私下議論紛紛,奏章中也偶有隱晦的勸諫。
然而,皇帝朱興明對此的態度異常堅決。所有相關的勸諫奏疏,都被他留中不發,或只是淡淡批一句“朕自有考量”。
他用自己的權威,為孟樊超和太子的這段特殊師徒關系,撐起了一把保護傘。
眾人見皇帝心意已決,也只得漸漸偃旗息鼓,轉而開始觀望這位“武師傅”究竟有何能耐。
東宮的日子,對孟樊超而言,是全新的挑戰,也是一種心靈的滌蕩。
每日未時,他準時踏入那片象征著帝國未來的宮苑鐘粹宮。
太子朱和璧是個聰慧而敏感的孩子,他身上既有皇室子弟天生的貴氣與早熟,也保留著屬于這個年齡的好奇與純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