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興奮道:“若能成事,必能大增國庫收入。”
朱興明卻搖頭:“開通貿易,不僅為增收,更為互通有無,宣威海外。昔年三寶太監下西洋,揚我國威,通好諸國,方有萬國來朝之盛況。”
太子領悟:“兒臣明白了,開通海事,利在其中,義亦在其中。”
朱興明欣慰道:“你能明白此理,很好。為君者,當時時記住‘義利之辨’。只見利不見義,是為霸道;只見義不見利,是為迂腐。義利兼顧,方為王道。”
回到京城,太子將南巡見聞和李巖的教誨整理成冊,題名《南巡紀事》,時常翻閱自省。
然而朝中事務繁雜,很快又有了新的考驗。
康正七年秋,黃河于河南決堤,淹沒三府十八縣,災民數十萬。朝廷雖及時賑濟,但災情嚴重,流民四起。
太子奉命主持賑災事宜,日夜操勞。他調撥糧草,派遣太醫,安置流民,事事親力親為。
然而災民太多,賑災錢糧很快告罄。太子請求增撥款項,卻遭戶部以國庫空虛為由拒絕。
“殿下,近年來北方旱災,國庫確實吃緊啊。”戶部尚書無奈道。
太子焦急:“難道就眼睜睜看著災民餓死嗎?”
他想起李巖曾教導“治國如治病,需對癥下藥”,于是改變策略,上奏請求向江南富商借款賑災,以未來鹽稅作保。
此議一出,朝野嘩然。不少大臣認為向商人借款有損國體,堅決反對。
“殿下,朝廷向商人借款,成何體統?”內閣首輔張定直言反對。
太子道:“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事。難道要為了體統,眼睜睜看著災民餓死嗎?”
雙方爭執不下,最終由朱興明裁決。
“太子所言有理。民為邦本,救災如救火,不可拘泥常理。”朱興明支持太子的建議,“但向商人借款,確實有損朝廷威嚴。不如改為勸捐,對捐輸多者給予旌表。”
太子領旨,立即派人前往江南勸捐。果然,江南富商感念朝廷平日優待,紛紛捐輸,很快湊足賑災款項。
事后,朱興明對太子說:“此次你能力排眾議,創新方法,解決難題,朕心甚慰。可見海鹽之事的教訓,你已記在心中。”
太子躬身道:“兒臣不敢忘父皇和先生教誨。”
很枯燥,朱興明知道培養一個合格的太子是一件很枯燥的事。
可是要想大明王朝長治久安,太子必須是一個合格的儲君。
好在兒子沒有讓自己失望,但是朱興明此舉,得到了另外一個人的堅決反對。
李巖之才自不必說,宋獻策也不遑多讓。
這倆人,曾經是朱興明的左膀右臂。
不同于李巖后隱居還在西湖,宋獻策則是如同人間蒸發了一般。
有人說宋獻策死了,卻不知這個時候的朱興明,收到了一封來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