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道:“兒臣記得李伯伯曾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今日方知此中深意。”
朱興明欣慰道:“你明白這個道理,此次南巡的目的就達到了。”
次日,眾人返回杭州。朱興明準太子單獨前往拜訪李巖,自己則在行宮休息。
再見到李巖,太子心中百感交集。三年不見,李巖鬢角又添白發,但精神矍鑠,目光依然睿智。
“學生拜見先生。”太子執弟子禮,深深一揖。
李巖急忙扶起:“殿下萬萬不可,君臣之禮不可廢。”
太子堅持道:“在先生面前,學生永遠是學生。前次海鹽建港之事,學生愚昧,辜負先生期望。”
李巖笑道:“殿下何出此言?經此一事,殿下更加成熟穩重,老夫欣慰不已。”
二人入座,紅娘子親自奉茶。見到太子,她也十分高興:“殿下長高了不少,越發有氣度了。”
太子躬身:“多謝伯母夸獎。”
李巖攜太子到書房敘話。書房依舊簡樸,但四壁圖書又增添了不少。
“殿下近日讀何書?”李巖問道。
太子回答:“重讀《資治通鑒》,特別是關于唐代藩鎮之亂的部分。學生以為,當今邊防之策,與唐代有相似之處。”
李巖點頭:“殿下能聯系古今,甚好。但讀史須知其精髓,不可拘泥于形式。唐代藩鎮之亂,根源在于中央衰弱,地方坐大。今大明邊防穩固,關鍵在于強干弱枝,。”
太子道:“先生說的是。學生近日也在思考,如何平衡邊防駐軍的自主權與朝廷的控制權。”
二人從邊防談到漕運,從科舉談到賦稅,話題廣泛,見解深刻。太子發現,經過海鹽建港風波的教訓,自己思考問題更加全面,不再偏執一端。
談話間,太子注意到書桌上有一本手稿,封面上寫著《海事論》。
“先生新作?”太子好奇地問。
李巖點頭:“近年來海運日盛,老夫搜集各方資料,寫成此書,論述海運之利、港口之選、水師之要等。殿下若有興趣,可拿去一讀。”
太子欣喜接過:“多謝先生。學生正想多了解海事。”
李巖道:“海鹽雖不宜建大港,但大明海岸線漫長,良港眾多。殿下他日若主政,當重視海運,開通海路,此乃富國強兵之道。”
太子鄭重道:“學生謹記先生教誨。”
傍晚,太子告辭回宮。臨別時,李巖送他至門外,語重心長地說:“殿下,治國之道,在乎一心。心正,則政正;心明,則政明。望殿下常保此心,不負天下蒼生。”
太子深深一揖:“學生必不負先生期望。”
回京途中,太子在龍舟上仔細閱讀李巖的《海事論》。書中對大明沿海港口、航線、貿易、水師等都有詳細論述,見解精辟,令他大開眼界。
“父皇,李先生在《海事論》中提出,應在粵省香山縣設立市舶司,專司海外貿易。您認為此議如何?”太子問道。
朱興明接過書稿,翻閱相關章節,頻頻點頭:“李巖果然深謀遠慮。香山縣地處珠江口,毗鄰澳門,確是設立市舶司的良選。此事朕已考慮多時,待回京后與內閣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