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樊超也道:“陛下,嶺南特區建設,不僅需要工匠、商賈,也需要有威望、有見識的宿老前往定居,方能提升其文教底蘊,吸引更多人才。陳大人若能前往,或可起到標桿作用。”
朱興明踱步片刻,終于點了點頭:“準了。告訴陳愛卿,朕準他致仕后遷居嶺南,并賜廣州宅邸一所,安享晚年。”
這道恩旨一出,頓時在朝堂,尤其是在那些老年官員中,引發了巨大的震動!
陳文淵可不是周奎那樣的“待罪之身”,他是清清白白、德高望重的老臣!連他都愿意去,甚至主動請求去嶺南養老!
這說明什么?說明周奎說的,很可能都是真的!嶺南,真的已經變成了一個適合居住,甚至遠超京城的“人間天堂”!
一時間,請求致仕后遷居嶺南的奏疏,如同雪片般飛向朱興明的御案。原本人人避之不及的“瘴癘之地”,轉眼成了老臣們競相追逐的養老圣地!
甚至連一些還未到致仕年齡,但身體欠佳或向往新奇生活的官員,也開始暗中打聽,是否有機會能調任嶺南為官。
周奎府上,更是門庭若市。那些曾經嘲笑他“瘴氣入腦”的同僚,如今都帶著好奇、羨慕甚至一絲討好,前來拜訪,聽他一遍又一遍地描繪嶺南的種種好處,詢問那里的房價、飲食、氣候等細節。
周奎看著眼前這些態度的同僚,心中又是得意,又是酸楚。得意的是自己所言不虛,嶺南之好終于得到了“認可”。
酸楚的是,自己卻被困在這“落后”的京城,再也回不去那個他心心念念的“天堂”了。他只能長吁短嘆,對著南方望眼欲穿。
朱興明面對這股突如其來的“嶺南熱”,心情亦是復雜。他既欣慰于自己的藍圖得到了事實上的最高認可——用腳投票是最真實的,這比任何奏報都更有說服力。
同時也感到了一絲壓力。如此多的高官勛貴涌入嶺南,必然會改變那里的人口結構和社會生態,對特區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
但他很快便下定了決心。這不正是他想要的效果嗎?讓嶺南的成果,反過來影響和改變舊有的中心。他召來張定,指示道:
“擬旨,對于有功年老致仕,自愿遷居嶺南的臣工,朝廷可酌情給予安家補貼,并在戶籍、宅地等方面提供便利。但需明確,前往嶺南,需遵守特區法令,不得以勛貴自居,干擾地方治理。”
“臣,遵旨!”
一場因周奎不愿回京而引發的風波,最終卻以這樣一種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方式,極大地助推了嶺南經濟特區的聲望和發展。
“
人間天堂”的名聲,不再只是周奎口中的“瘋言瘋語”,而是成了無數大明官員,尤其是那些操勞一生的老臣們,心中最向往的歸宿。大明的重心,
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開始悄然南傾。而這一切,都源于那個曾經被迫背上黑鍋,卻陰差陽錯成為特區建設先驅和最佳“代言人”的國丈——周奎。
周奎這個家伙,從一開始的該死,貪污受賄一毛不拔。
沒想到,在朱興明手里,竟然完成了質的蛻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