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一道震動朝野的明發上諭,頒行天下。
上諭首先嚴斥了錦衣衛在此次事件中“曲解朝廷本意,擅定專營之罪,濫施刑罰,驚擾百姓”的行為,重申“法無明文禁止即可為”的原則。
明確宣布,玻璃等新興手工業,朝廷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合法經營,照章納稅即可,絕無專營之說。
此案,對于大明王朝未來的發展,影響深遠。
接著,上諭以丁國良事件為引,全面闡述了皇帝的商業政策:
“……朕自御極以來,夙夜孜孜,以富民強國為念。夫商賈之通,百工之巧,亦民生之所資,國力之所系也。若皆繩以苛律,禁以專營,則民力何由而生?國用何由而足?……自今而后,凡民間力能興辦之百工技藝,除關系國計民生之鹽鐵等特定物資外,朝廷皆予以鼓勵、扶持,嚴禁各級官府以任何名目設卡阻攔、濫收稅費、抑勒商民……”
這道上諭,如同一股強勁的春風,吹散了籠罩在無數民間手工業者和商人心頭的陰霾。
它不僅僅是為丁國良一個人平反,更是為整個大明新興的工商業階層,撐起了一把保護傘。
詔獄大門開啟,傷痕累累的丁國良被攙扶出來。當他在太醫署見到經過救治、已無性命之憂的妻子時,夫妻二人抱頭痛哭,恍如隔世。
他們不僅重獲自由,更得到了皇帝的親自關懷和賠償,這對于升斗小民而言,簡直是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情。
消息傳開,京城的市井坊間,無不稱頌皇帝圣明。
那些原本提心吊膽、甚至已經關門歇業的私營作坊主們,紛紛重新開張,干勁更足。他們知道,從今往后,只要自己守法經營,就不用再擔心被扣上“私制禁物”的罪名了。
而經此一事,駱炳在錦衣衛內的威信大受打擊,行事也收斂了許多。
朝中那些原本對皇帝商業政策陽奉陰違或心存疑慮的官員,也真正感受到了皇帝推行新政的決心,不敢再輕易掣肘。
朱興明用一道登聞鼓聲和一紙明發上諭,清晰地劃定了官與民的界限,為大明商業的進一步發展,掃除了一大障礙。
丁國良夫婦的悲歡離合,最終成為了推動這個古老帝國向著更加開放、更有活力的方向,邁出關鍵一步的契機。那回蕩在皇城上空的鼓聲,不僅訴說著一個小民的冤屈,也敲響了大明商業振興的晨鐘。
朱興明心有余悸,時代里的一粒沙。落在個體頭上,那就是一座大山。
丁國良夫婦,就是最好的例子。
如果不是來敲登聞鼓,這案子怕永無見到天日的一天。
這種事還是自己看到的,若是看不到的呢。
在一些看不見的角落里,又有多少冤假錯案。
帝國的帆船看似一帆風順,實際上還是問題諸多。
好在兒子朱和壁讓朱興明很是欣慰,不管是認知上還是能力,都讓朱興明很是滿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