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碰到被水沖走,但卻還沒有徹底斷氣的百姓,她就會把人撈上來,帶回槐花巷的宅子里,給人一個安頓之處,順便給人診治。
救災這事兒,光靠她一個人是不行的,好在滄州的官員給力,不像濟州那批人,都是尸位素餐之輩。
滄州的官員堅守崗位,勞心勞力,想盡辦法修筑堤壩,阻止洪水繼續肆掠,甚至冒著大雨,冒著生命危險,親臨堤壩,與百姓們共進退。
沈憶舒見到這種情況,她也想辦法從其他地方運來很多的沙石,都用麻袋裝著,全部都送到了堤壩附近。
而這些裝了沙石的麻袋,就是加固堤壩的重要材料。
她還將別處運來的糧食,分發給滄州城內的百姓,避免百姓們被困的時間太長,因為斷糧而喪命。
送糧食的方式也很有意思。
宋瑾安帶著七星門的師兄弟們接下了這個任務,他們每個人都準備了一個巨大的木盆,在木盆上安裝了架子,上面搭著能遮雨的油布和棕櫚葉。
隨后,他們把大盆當成船,劃出去,盆里坐著人,還放著米面等糧食,靠著人力一點點送到百姓們的手中。
下雨的第二十二天,四皇子蕭霖來到了滄州,與沈憶舒會合。
蕭霖已經徹底解決了濟州那批官員的事,掃清了關于南斗天師的后續,并且在接到沈憶舒的信之后,第一時間向朝廷求援。
永安帝得知滄州水患一事,第一時間叮囑戶部撥款賑災,并調度北方糧倉,并將這件事全權交給四皇子負責。
反正四皇子就在濟州,一事不勞二主,讓他來滄州跑一趟也是順便。
于是,四皇子就在解決了濟州困局之后,帶著朝廷撥下來的款項,來到了滄州。
他到滄州,自然該選個合適的位置,作為賑災的指揮中心,但如今滄州城內大部分被淹,府衙那條街已經徹底走不通,他便來了槐花巷,投靠沈憶舒。
更何況,與沈憶舒在一起,他有許多事情還能找她幫忙,反而方便很多。
也不知是不是老天爺有感應,得知皇室派人前來賑災,在第二十三天,雨小了。
從最初的瓢潑大雨,變成了淅淅瀝瀝的中雨。
第二十四天,是細細綿綿的小雨。
第二十五天,雨停了。
州府的嚴知州看見雨停,當即跪在地上,叩謝蒼天,并高喊道:
“承蒙陛下恩德,四皇子親臨滄州剛剛三天,連日來的暴雨便停歇,可見是蒼天庇佑!”
這話被他周圍的人聽到,很快傳了出去。
當即不少百姓都知道,皇室并沒有放棄他們,甚至陛下派了最看重的皇子,親臨滄州賑災。
百姓們在遭遇大災之后,總要有個寄托,于是蕭氏皇族便成了他們的寄托。
要不然,為何四皇子剛到三天,雨就停了呢?
一定是因為蕭氏皇族受上天庇佑,而百姓們身為蕭氏皇族的子民,更是榮幸。
一時間,四皇子在滄州的名聲高漲,頗得人心。
只是,四皇子自己聽到這名聲,卻不怎么開心,他嘆息著說道:
“也不知道父皇聽到這些傳言,會是什么想法。自古以來帝王多疑,若是父皇覺得我在伺機招攬人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