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村里沒有大夫,難道不能下山,去附近的城鎮請大夫嗎?”
百歲搖搖頭,說道:
“不行的,我們村子是因為躲避戰爭,才搬遷到深山老林的,但我們的祖上原本是大安人,不是南疆人,我們雖然躲在南疆境內的山中,但其實并不算南疆子民。”
“南疆對大安人很仇視,尤其是邊境交戰的地方,若是我們出現,又沒有南疆戶籍,很容易被當成細作抓走,遭受酷刑而亡,村里好幾個人都是這么沒的。”
“從前村里有老人,懂得一點藥理,勉強充當了醫者,能為村里的人看個頭疼腦熱,但老人去世之后,村子里就都是半吊子了,每次村里有人生病,我們總是一知半解地去尋找藥材。”
“就像這一次,我妻子生病,我其實也不知道具體該怎么治,只能來采草藥,帶回去大家伙兒幫著看看,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
隨著百歲的講解,沈憶舒對他所在的村子有了個大概的了解——
他們應該是生活在大安國邊境的百姓,估摸著是之前南境大旱的時候,因為缺衣少食,所以全村搬家,進山逃難的。
就算大旱,但山中的物資總是比外界豐富的,只要豁的出去,也讓他們村子在山里有了立足之地。
在山中安頓下來之后,大家都覺得山中生活很好,可以遠離戰亂,大家也能自給自足,因此就在里面躲了很多年。
綠柳聽著百歲的講述,有些好奇:
“你們既然是大安人,為何戰爭結束后,不選擇回去呢?旱災過后,大安國打敗了南疆,并且讓南疆俯首稱臣,邊境已經很久沒有戰爭了,你們回去之后,也不怕被卷入戰火。”
百歲搖搖頭,苦笑著說道:
“我們回不去的,因為穿過這片密林太危險了。”
“舉家進山的時候,我們村子一共是三百多人左右,可走了一趟密林,死了五十多個人,傷亡太慘重了。只是那個時候,村子沒有別的選擇,身后是戰爭和大旱,大家只能進山,沒有退路。”
“可現在,大家在山中安家落戶,這么多年過去了,當年那一批進山的長輩,老的老、死的死,就算村里有新生兒,但數量遠遠不夠,我們村子目前的總人口,也不過一百六十余人。”
“這一百六十余人,只有三分之一的青壯年,剩下的不是老就是小,如何能穿過這密林?再說了,年輕一輩沒有正兒八經經歷過戰火和饑餓,只覺得住在山中也不錯,沒有當年長輩們一腔孤勇的膽魄。”
“若是沒有非走不可的原因,村里的人是不愿意離開的。”
百歲的確是個真誠的人,可能是因為久居深山的原因,沒有那么多彎彎繞繞,而是直來直去,三言兩語便將村子里的情況,說了個清清楚楚。
沈憶舒想了想,決定跟著百歲去村子里看看。
原因有二:
第一,她是醫者,知道村子里有人生病,且有人求到了她頭上,她怎么著也得去瞧瞧的,畢竟人命關天。
第二,正好也跟村里的村民們打聽一下,看看是不是有更好走的路,能穿過之后的那座山。村民們長期生活在這里,且靠山為生,肯定對周圍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比她們兩眼摸瞎要好。
最重要的是,沈憶舒她們這一行十六個人,都有自保能力,護衛們年輕力壯會武功,她和蕭可兒身手都不錯,幾個丫鬟也各有各的保命手段。
若是村子有什么問題,只要機警一些,也不怕陷在里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