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盯著計劃書,最終抬起頭,眼中閃過一絲決然。
“好。”
他輕聲說,
“我們干。”
窗外,天氣依然是寒冷的,但云層中似乎透出一線微光。
在這個世界上陰謀永遠都是存在的,這些陰謀的產生往往是根據其各自的利益而醞釀,這些利益,有時候是個人的,有時候是國家的,有時候,也有可能是兩者皆有。
陰謀從來不會消失,但是它永遠都無法置于陽光之中。
這一年的春天,對于世界來說,并不是一個多么好的開始,畢竟,去年10月中東戰爭開始的石油危機,直到現在都沒有結束。
去年12月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阿拉伯成員國宣布收回石油標價權,并將其基礎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價猛然上漲了兩倍多,從而觸發了戰后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
這場經濟危機,給整個西方世界的經濟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打擊。
石油危機爆發的當年,美國gdp下降了4.7%,工業產值降低14%,sea的gdp下降2.7%,歐洲下降2.5%。
以美國為首的世界工業經濟大國突然受到劇烈影響,可想而知整個世界經濟所遭受的重創。
這個春天,對于世界來說,是寒冷的,也是殘酷的。
而如何應對這場危機呢?
2月11日-12日,在美國倡議下,13個國家聚集于華盛頓,召開石油消費國會議,決定成立能源協調小組。
這場會議看似是為了建立成員國之間的應急石油儲備,但是實際上,卻是石油美元真正登上王座的一天。
因為與會各國都同意——以美元購買石油。
當然,他們不同意也沒有關系,哈薩、阿聯酋、伊朗、科威特以及阿曼,在出售石油時收取美元,雖然伊拉克和利比亞是“大洋英鎊區”成員,但是,他們能做的也就是在收取美元的同時,也收取大洋英鎊而已。
這一點,伊朗與哈薩也是持相同的立場。
“我們并不反對大洋英鎊在中東石油結算中的既有地位。”
在會議進行期間,美、南、英三方在私下里進行了商談,商談期間,基辛格再一次表明了美國的態度。
“但是,我們認為,國際石油價格單位,必須以美元做為計價單位。”
這正是美國所追求的——以美元計價,哪怕是產油國接受大洋英鎊,他們也只是“增加貨幣儲備種類”而已。
一個是官方計價單位,一個是交易可以使用。
兩者完全是兩個概念。
這也意味著美元與石油將會深度綁定在一起,從此之后,美元也就有了錨定物——錨定了這個世界最普遍而且影響到民生、工業的基本原料。
因為在此之前,各方已經達成了基本共識,對于基辛格的要求,南英雙方代表并沒有反對,他們的立場是維持區域貨幣現狀,畢竟,在實力不能挑戰美國之前,再多的想法都是枉然的。
各國代表僅僅只用了一天半的時間,就達成了共識,次日下午,西方十三國發表共同宣言,成立國際能源機構,該機構的主要職能是促進其成員國建立應急石油儲備或稱戰略石油儲備;協調突發事件引起石油供應中斷時成員國之間的石油調配問題。
這被視為西方各國為應對能源危機做出的反應,隨即,各國紛紛向市場投入儲備石油,并且以外交方式向阿拉伯產油實施壓力。
月底,阿拉伯產油國,宣布解除禁運……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