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的孩子又怎么可能不羨慕呢?
張衛國沒接話,只是更用力地按緊了手中的鞋楦。壓合機“咔嗒“一聲,滾燙的蒸汽噴在他手背上,燙出一片紅痕。他連眉頭都沒皺一下——比起這個,他心里想的更多的是老陳,想到的是他的兒子。
當然還有自己的兒子,雖然孩子才九歲,但是張衛國早就有了他的規劃。
九點的下班鈴響起時,張衛國的工裝已經濕透,膠水在衣襟上結成硬塊。他跨上那輛二手的幸福摩托,發動機的轟鳴驚飛了路邊排檔的蒼蠅。烤肉香氣混著燒酒的味道飄過來,幾個工友正舉著酒瓶招呼他。
“今天不喝了!”
他擺擺手,摩托車沿著公路一路行駛著。油價又漲了,昨天加油站的價格牌讓他心頭一緊——一升汽油的錢,夠給兒子買本參考書的了。
夜風吹散了他身上的膠水味。張衛國盤算著要不要改騎自行車,省下的油錢可以多報一個補習班。
路過電器行時,櫥窗里的電視機正播放著長安的夜景,那些璀璨的燈光下,滿面笑容的人們在街頭上行走著,他們的腳上穿著皮鞋,運動鞋,高跟鞋——其中也許就有今天經他之手粘合的鞋子。
摩托車一路向小區駛去時,張衛國的腰隱隱作痛。但當他想到兒子早晨背英語時的模樣,那發音和電視里的差不多,想到這,他的嘴角就不自覺地上揚。
騎摩托車比自行車快多了,僅僅只用了十幾分鐘就到了小區,小區里十幾棟四層高的樓房聳立在道路兩側。
這些四層樓房,就是撣邦的標準住宅——層高3.5米,五室兩廳兩衛,1平方米。
在這里絕大多數工人都住著這樣的公寓——只要工作上五年,就可以用貸款買一棟這樣的房子。
停好摩托車后,他特意抬頭看了一眼自家的房子,兒子房間的窗戶還亮著燈。
晚上九點十五分,張衛國的膠鞋在樓道里發出沉悶的回響。他掏鑰匙時發現右手拇指又多了一處燙傷的痕跡,這很正常。
門開的瞬間,他就看到了,大女兒和小兒子都在客廳。
“爸回來了!”
女兒敏秀從飯桌旁蹦起來,辮梢沾著半干的紅顏料。
小兒子張成浩頭也沒抬,鉛筆尖正在英語習題冊上戳出一個小凹坑。
張衛國把工裝外套掛在門后,膠水味在客廳里彌漫開來。一進屋他俯身看兒子的作業本,雖然他只讀過初中,但是他還可以輔導一下小學的作業。
“英語,英語一定要學好,sea的大學不像這里,那里的教材都是英語的,”
雖然老大才讀小學三年級,但是張衛國還是他用結著老繭的指節敲敲課本,
“就連上課說的也是英語。”
“爸,我知道了。”
這時廚房傳來妻子的咳嗽聲。
“我做完數學了!”
敏秀舉起畫滿向日葵的算術本。六歲的孩子還不懂留學意味著什么,但她記得上周巷口電視機里播放的長安畫面:那些比新安最高的大廈還要閃亮的大廈。
妻子把熱毛巾遞給張衛國時,又問他吃過沒有,廠子里加班,雖然管飯,但也就是勉強吃飽而已,干了幾個小時的活后,差不多也該餓了。
“我給你留了一些飯菜,先吃點吧。”
“嗯,”
張衛國點了點頭,然后就坐到餐桌邊。
兩碟晚上剩下的菜,其中還有幾塊肉,一瓶冰鎮的啤酒。
“老陳家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