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當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被春天里明媚的陽光籠罩的時候。
維也納的聯合國城的一棟銀灰色的現代化大廈內,國際原子能機構又一次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這一機構成立到五七年,其旨在保障監督和和平利用核能的國際原子能機構規約。只有加入這一組織的國家,才能夠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下,獲得核技術,從而和平利用原子能。
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
而國際原子能機構最大權力就在于監督與核查,也正因如此,機構《規約》的簽約國需要隨時將自己“和平利用原子能”的行動上報。
這種行動并不局限于核電站的建設、核原料的開采,同樣也包括核燃料生產等,甚至就連同核廢料的處理,也需要上報。
這天清晨,和往常一樣,魯道夫·施塔德勒來到辦公室之后,秘書就將一迭新收到的公函送到他的辦公室。
在一一拆看著那些公函后,他撕開了一份從長安發來的公函,公函的內容非常簡單,經過多次推遲后,sea原子能委員會同意有關機構的核廢料運輸船“普羅米修斯號”于5月6日駛離專用港口,前往預定海區投放經過處理核廢料。
“永遠都是這樣的例行公事。”
魯道夫·施塔德勒之所以會這么說,是因為這只是例行公事的通告。
而他呢?
所需要的就是將這一通告留存。
當然,這一通告是公開的,因為這正是國際原子能機構設立的目的——和平利用原子能,既然如此,這些行為自然是公開的,而不是秘密的。
“不知道,這次會不會引起什么風波。”
魯道夫之所以會有這方面的擔心,是因為現在在西方國家有一些環保組織反對這種將核廢料拋棄在大洋海溝的深處。
但是那些核廢料,不拋棄在大洋深處的話,又拋棄在哪呢?總不能放在自己院子里吧!
全世界都是這么干的。
英國多次核廢料裝入儲藏罐傾入北大西洋的15個地點;荷蘭也將核廢料罐拋入北大西洋的4個地點;法國兩次向大西洋拋棄核廢料;瑞士也多次向北大西洋拋入核廢料;至于美國則在大西洋的18處拋投多達56000多個核廢料集裝箱;而sea則向太平洋的6個地區拋棄核廢料儲藏罐。
德國、意大利、新西蘭和瑞典也都向大海投入核廢料。
大海,早就核廢料的垃圾桶了,萬米深的海溝,本身就是非常安全的。
所需要的就是在拋棄之前,將拋棄地點、時間上報國際原子能機構,而機構也會根據機構原則對外界公開。
過去大家都是隨意的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深海海區進行拋棄。
但是最近幾年,這樣的行為總會遭到環保分子的反對。
這也是為什么,這件事反復多次改變時間的原因。
“因為那些人的反對!”
臨海專用港,靜靜停泊在碼頭上的“普羅米修斯號”上,船長佐騰健一郎說道:
“所以一拖再拖,從制定計劃到現在行動實施,前后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時間……現在,終于可以出發了!”
叼著香煙的的佐騰看著遠方的天空。
今天并不是一個好天氣,遠方的天空被鉛灰色的云層壓得很低,很有可能會有暴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