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
黑色的吉爾轎車緩緩駛過庫圖佐夫大街,車窗外夏日的陽光將導師像的銅質基座曬得發燙。科茲維列夫將軍松了松緊束的領口,克格勃早晨送來的情報檔案此刻正躺在他的公文包里,像一塊燒紅的烙鐵。
“去設計局。”
他對司機低聲道,手指無意識地敲打著膝蓋。反光鏡里,第二輛吉爾的輪廓始終保持著精確的200米距離——那是他的警衛車,里面坐著兩個永遠面無表情的克格勃特工。
轎車駛過莫斯科河大橋時,科茲維列夫將軍的思緒回到三天前的那個深夜。在國防部地下三層的保密會議室里,總參謀部情報總局(gru)的科爾涅夫上校播放了一段令人窒息的錄像:西方的f-2以及f-4戰機在電子戰飛機的幫助下,輕松突破2k12立方體防空網的模擬畫面,而蘇聯引以為傲的“立方體’導彈系統竟像瞎子般毫無反應。
雖然只是模擬,但是這是事實。
“科茲維列夫將軍同志,這已經是本月第四份預警報告。”
科爾涅夫的聲音在黑暗中發顫,說道:
“我們的電子對抗系統比北約落后至少五年。“
車輪碾過一段顛簸的路面,將科茲維列夫將軍拉回現實。窗外閃過巨型宣傳畫,畫面上笑容燦爛的工人正高舉“超額完成生產計劃”的標語。
而此刻他的公文包里,研究所的報告卻顯示:正在研制中的s-300導彈的集成電路合格率不足60%……成品率,一直都是蘇聯集成電路最大的問題。
雖然現在蘇聯在電子技術沒有走歪路,可是那又怎么樣呢?
集成電路技術落后西方永遠都是穩定的10年,而更要命的是成品率更低。
真是的,為什么同樣的設備都生產不出同樣的產品?
“到了。”司機的聲音打斷了他的沉思。
車停在“金剛石”設計局門口時,科茲維列夫將軍注意到停車場多了幾輛掛著東德牌照的伏爾加。門廳里,兩個穿便裝的東德專家正在激烈爭論,德語口音中不斷蹦出“相控陣雷達“和“數字信號處理“之類的詞匯。科茲維列夫將軍的副官低聲匯報:
“東德同志帶來了天箭3型導彈的逆向分析資料,但……”
“但什么?”
“但需要我們用新型戰斗機交換。”
科茲維列夫將軍的指節在門把手上攥得發白。陽光透過磨砂玻璃窗,在他肩章的金星上投下扭曲的光斑。這一刻他忽然想起過去衛國戰場,他當年在戰場上一次又一次的在死亡的邊緣游走著。
半個世紀過去,這場戰爭從未真正結束,只是戰場變成了實驗室和芯片工廠。
東德那邊會獲得天箭3型導彈的資料并不出人意料,畢竟,他們早就把西德滲透成了篩子,在西德軍隊之中,就有東德的間諜。
設計局走廊的盡頭,s-300項目總設計師扎伊采夫正對著電話怒吼:
“我說過需要的是性能更好的集成電路!不是你們那些生產那些的廢物!”看到科茲維列夫將軍進門,他猛地摔下聽筒,窗臺上的虎皮蘭盆栽被震得簌簌發抖。
墻上的電子鐘顯示14:30,科茲維列夫將軍知道再過六小時,自己必須向烏斯季諾夫元帥提交對策報告。
“集成電路又碰到問題了?”
“是的,將軍,我們的集成電路落后他們至少一代,如果想要實現同樣的攔截導彈的目標,我們就需要性能更好的雷達,這就需要性能更優良集成電路,我的上帝……”
隨后,扎伊采夫又連忙說道:
“抱歉將軍,我不應該這么說的,我只是受到母親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