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并不僅僅只有澳大利亞軍官意識到,鷂式戰斗機的潛力。
事實上,從鷂式戰斗機的誕生之初,就讓許多熱衷于化解機場危機的專家、學者們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鷂式戰斗機在整個70年代贏得了世界航空界高度的關注,一系列如何充分應用鷂式垂直起飛、垂直降落的巨大優勢的戰術構思在航空軍事領域大爆發。
軍事專家們之所以會如此關注它,是因為在核戰條件下,機場是最容易被摧毀的目標,為此,他們紛紛探索飛機在公路上起降,而其中又以瑞典最為典型——有近一半的公路可以作為飛機的跑道起降戰斗機。
但即便是如此,也沒有脫離跑道,只有鷂式戰斗機,可以真正意義上脫離機場。
從來沒有一款戰斗機可以像鷂式那樣,只要給它一塊面積15米15米質地堅硬的地面,它就能脫離動輒一、二千米長的跑道,輕輕松松的就地起飛再靈活自如的就地降落。
“最重要的還是海上,它最大的作用還是在海上。”
在海軍艦政處,周書楠指著面前的掛圖說道:
“我們一共就只有三艘航空母艦,未來還會有四艘“蘇伊士級”兩棲攻擊艦,即便是在戰時,將四艘兩棲攻擊艦全都改成輕型航母,全都配上鷂式戰斗機,也不能滿足對航空母艦數量上的需求,我們需要考慮后備艦隊。”
他的話音剛落,楊上青就說道:
“數量需求?如果三艘航母全部集結的話,艦隊機超過220架,其中f2和f4戰斗機就超過100架,再加上四艘的兩棲攻擊艦,按照每艘16架計算,差不多就是64架,不少國家所有的固定翼戰斗機,都沒有這么多。
一般的國家,甚至都不需要兩棲艦,只需要三艘航母,就可以壓著打了,畢竟,空戰不是單打獨斗,是體系作戰。”
不斷的勝利讓sea軍方內部是極其自信的,當然,在另一方面,他們同樣也有很高的危機意識,就像現在,作為艦船工程師的周書楠所看到的就是危機,
“你說的沒錯。三艘航空母打擊的小國是夠了,可要是中等以上的國家呢?現在很多國家都有上千架飛機,僅僅只靠一百多架飛機,怎么與他們作戰?”
面對周書楠的反問,楊上青問道:
“那后備艦隊,也不能把航母在那里后備吧!”
“是不可能,但也不是不可能!”
周書楠掀開一張掛圖說道:
“滾裝船。”
“什么?滾裝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