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球前哨1號基地內,穿著宇航服的高秉涵看著眼前的“新希望號”礦車——這臺自重超過20t的采礦車,是人類送上月球的第一臺采礦車。
它不僅隨車攜帶有礦石開采設備,而且還可以運送40t礦物往返礦場和前哨1號。
與其他的月球車所采用的鎳電池不同的是,它的所有電力來自一臺重達450kg的核電池。其設計工作壽命長達14年。
其放電功率不僅可以滿足礦車的運行,而且,在礦場進行采礦時還可以提供采礦所需要的電力。
當然礦場的電力供應是需要靠太陽能電池的。
“我們這次任務就是安裝好太陽能電池板,以確保未來礦場的電力供應。
在完成電池板以及電力設備的安裝之后,我們需要進行一次試驗性開采。”
作為任務總指揮的高秉涵在布置任務之后,就走進了這臺履帶式礦車。6名任務小組成員也依次坐上了礦車。
月球車“新希望號”的電機發出低沉的嗡鳴,六組寬大的車輪碾過月壤,揚起一片細密的灰色塵埃。塵埃在低重力環境下緩緩飄落,像一場無聲的雪。
第一次踏上月球的宇航員張桂棠顯得有些緊張,在任務小組成員之中,他并不是飛行員出身,事實上他是一名采礦工程師。
這是第一次,把采礦工程師送上月球。而他的任務就是為在月球上的大規模礦物開采鋪平道路。
坐在座位系著安全帶的他,指節因用力而微微發白。透過增壓乘員艙的擋風玻璃,他凝視著前方——荒蕪的月表延伸至地平線,沒有風,沒有聲音,只有永恒的寂靜。隕石坑散布如瘡疤,尖銳的巖石邊緣在斜射的陽光下投下漆黑的影子,仿佛某種巨獸的獠牙。
“穩住速度,”
坐在副駕駛的趙成功說道,這是他第三次月球任務,除了高秉涵就是他的資格最老,經驗最豐富,他的聲音在通訊頻道里清晰而冷靜:
“礦區在東北方向,距離273公里,按照計劃,我們需要行駛7個小時。”
現在他們實際上就是在進行月球飆車,還好,他們行駛的路線已經經過了多次勘探。
而他們的整個任務需要進行20個小時,在接下來的20個小時之中,“新希望號”礦車就是他們生活起居的地方。
這也是這臺礦車最特殊的地方,它并不僅僅只是一輛礦車,它基本上等于一座移動的月球基地。
可以滿足任務小組72個小時的生活需要。
張桂棠吞咽了一下,喉嚨發干。盡管訓練了數百小時,但是在地球上進行訓練和在月球上的感覺是截然不同。
“地球……”他下意識抬頭,透過車頂的強化玻璃,那顆藍白相間的星球懸掛在漆黑的天空中,巨大而脆弱。
他實在是太孤獨了。
這個念頭像冰水澆進他的脊髓。地球不再是腳下堅實的大地,而只是一顆懸掛在虛空中的球體,仿佛隨時會被黑暗吞噬。他猛地低頭,強迫自己專注于駕駛。
新希望號緩緩駛入目標區域——一片相對平坦的月表,周圍環繞著幾座低矮的環形山。這里被標記為
“阿爾法礦區”,也是目前為止唯一發現x晶體的區域。
現在,他們的任務是建立供電系統,并且進行第一次工業化開采!
“太陽能陣列部署點確認,”
高秉涵繼續和工程師討論著他們的任務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