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夜川監測著載荷數據,他說道:
“過去,我們一次只能弄幾百克,最多幾公斤。”
“這就是工業的力量!”
張桂棠顯得有些激動,作為地質工程師的他現在所見證的就是一個奇跡——人類第一次在距離地球38萬k之外的月球進行工業化開采。
可以說這是史無前例的,僅僅只是憑借這一次開采,他們所有人都將載入史冊。
因為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地球之外的星體進行工業化生產!
這也是為什么這輛礦車被命名為新希望的原因——它象征著人類的新希望,
在他們的注視之中。鏟斗抬起時,幾塊礦石從邊緣滑落,在低重力下像羽毛般緩緩飄向月面。
機械臂將礦石傾倒入后部的自動分揀系統。破碎機首先將大塊礦石碾成拳頭大小的碎塊,然后通過x射線熒光分選帶,富含“x晶體”的礦石被自動導入不同的儲存艙。
“品位超出預期。”
張桂棠看著分析數據,說道:
“特別是這個區域的礦物純度非常高!”
整個采礦過程持續了足足一個半小時,
當最后一個儲存艙指示燈由綠轉紅時,他們的任務完成了!
駕駛員啟動了返程程序。
礦車緩緩轉向,在月面上留下深深的轍痕。在他們身后,爆破區的裂縫中,幾塊未被采集的礦石在陽光照射下閃爍著幽幽的藍光……
8個小時之后,“新希望號”的車輪碾過了月球基地外的土地,車體外部覆蓋的月塵在基地照明下泛著金屬光澤。卸貨區的機械臂早已就位,像等待獵物的鋼鐵章魚般緩緩伸展。
“開始自動卸貨程序。”
駕駛員雷耀揚的聲音在通訊頻道里響起。
礦車后艙的密封門液壓裝置發出低沉的嗡鳴,緩緩開啟。儲存艙內的礦石在月球重力下安靜地躺在傳送帶上,隨著機械運轉,第一批x晶體礦物被精準地送入等待中的貨運飛船“開拓者5號”號貨艙。
伴隨著國際空間站太空船塢的投入使用,不僅地月飛船被應用于地球和月球的往返,而且無人貨運飛船,也隨即投入了使用,它既可以運輸月球基地所需要的各種物資,也可以在返程時裝載礦石。每次任務完成后只需要在國際空間站補充燃料就可以執行下一次任務,從而最大程度的降低了運輸成本。
“裝載量達到設計容量的98.7%,”貨運主管的聲音從揚聲器里傳出:
“可以封艙。”
“開拓者-5號”的艙門密封指示燈由黃轉綠。
“t-1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