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對sea的出口都是有配額的。
雖然他們的聲音不大,但是陳安泰仍然聽到一些,但是他正專注的正盯著報告里的成分表。
澳大利亞鐵礦、焦煤如此種種,最終會變成鋼水。
而那些鋼水最后則會變成最普通的碳鋼——建筑用螺紋鋼以及其線材。
“把這些低附加值產能轉出去,我們才能集中精力搞利潤更高的鋼材。”
這也是為什么東海鋼鐵決定在暹羅投資的原因,一來是為了把落后的產能淘汰出去,二來則是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
比如汽車薄板、船用鋼材、高性能建筑鋼材……因為高端鋼材的技術復雜性更高,加工成本也更高,因此可以獲得更高的利潤。
而那些低附加值的,幾乎沒有技術含量的普通鋼材的產能,完全可以遷移出去,暹羅就是一個很好的地方,未來伴隨著其經濟發展以及人口的增加,對鋼材尤其是建筑鋼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多。
而其目前其國內產量可以忽略不計,主要是以進口sea的鋼鐵為主,在這種情況下,在本地建立鋼鐵公司,利潤和市場還是非常大的。
車窗外的水稻田正飛速向后傾倒,陳安泰忽然想起三天前在東海鋼廠的情景,那里雖然仍然亞洲第一大鋼鐵聯合企業,但是它必須要著眼于未來,只有如此,才能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之中生存下去。
而在美國,在芝加哥等曾經的鋼鐵工業中心,那些老舊的設備正在生銹,高昂的成本在“石油危機”中一下子就壓垮了那些顯赫一時的鋼鐵公司,許多小公司因為生產成本的增加,而陷入倒閉。
雖然東海鋼鐵公司等sea鋼鐵企業憑借著先進的技術以人均產鋼比,在這場危機中生存了下來。
但是將來呢
“關鍵還是要通過引入高爐大型化,建立大型高爐,同時采用余熱回收技術,顯著降低能耗并減少對石油的依賴……”
在心里盤算著這些應對石油危機的策略,陳安泰也知道將部分粗鋼產能轉移到國外,也是可行的選擇。
雖然暹羅是另一個國家,但卻是自由貿易圈中的一個成員,無論是從市場,還是從發展等各個方面來說,在這里投資鋼鐵公司都沒有任何問題。
當陽光重新涌進車窗時,報告已經翻到最后一頁。陳安泰在空白處寫下批注:“建議將鋼鐵公司的規模控制在1200萬噸,以粗鋼為主……”
就在他寫下這些字的時候,列車廣播突然響起:
“先生們,女士們,現在我們正在駛過的邊境,列車已經進入到暹羅王國的境內,暹羅王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