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韓國人來說,能夠到外資工廠里工作,就意味著命運的改變。
這并不是什么新鮮的事情,畢竟,從理論上來說,外資企業在韓國開出的薪水普遍比韓國企業高,而且更遵守韓國的相關法律。
相比于外資企業,韓國本土企業的勞動條件和工資水平低得令人難以置信。平均每天工作14~15小時,一個月只休息兩天,節日旺季更是經常通宵工作兩三天。
即使這樣,學徒的月工資也只有1800~3000韓元,縫紉助理3000~15000韓元,縫紉師7000~25000韓元。即使是工資最高的裁剪師,也只有15000~30000韓元。
而且工作環境也很悲慘。幾個平方米大小的作坊里通常有近10名工人工作。甚至業主們還將這狹小的空間上下分隔,做成閣樓作坊。在各種設備、物品、工作工具和材料堆滿的狹小空間里,連轉身都困難,原布堆散發出的甲醛氣味刺鼻,線頭和灰塵紛紛揚揚地落在頭上。
在這樣惡劣的工作環境下,每天工作14~15個小時,導致大多數勞動者無一例外地患有慢性胃腸病、神經痛、皮膚病、各種支氣管疾病、眼病,患肺病的情況也屢見不鮮。
這就是典型的血汗工廠了。
而在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什么呢?
是工業園區里的那些外資企業——廠房是標準的鋼結構廠房,雖然沒有空調,沒有暖氣,但是寬敞明亮且通風的廠房,環境遠遠好過作坊,不僅如此,工人們還有宿舍——雖然一間十幾平方米的宿舍要住上十名工人,工人們睡狹窄的雙層床上,可即便是如此,仍然比貧民窟的環境要好的多。
再加上良好的伙食——每天都有能吃到肉的誘惑,讓外資工廠一直都是韓國工人所向往的地方。
漢城的友誼工業園,就是韓國工人向往的地方,每天,工業園招聘欄前都擠滿了來自各地的人們,他們擠在海報前,用充滿渴望的眼神看著海報上的招聘啟示。
“盛和服裝的待遇可真不錯啊,”
“他媽的,縫紉師的起薪是15000韓元,算上加班費的話……”
“哎呀,可真不少啊!要求會國語,我的國語不好哇!”
“國語不好不行,南干都是說國語的……”
所謂的“南干”指的是企業里的“南洋干部”,在這些外資企業之中,中高層管理人員以及技術骨干,往往都是從南洋本土雇傭的,他們負責工廠的管理、生產以及技術。
他們在這里只說國語,不用翻譯,這也導致如果員工不會國語的話,很難在外資企業中工作下來,同時,企業內部的通報用的也是漢字。
也正因如此,想要在外資企業中工作,說國語寫漢字是最起碼的標準。
當這些韓國工人們擠破頭的盯著招聘啟示,想要找到一份自己渴望的工作時,在另一邊盛和服裝的辦公樓內,公司的職員們正在那里忙碌著。
雖然他們穿著打扮相似,但卻是涇渭分明的分成兩個群體,所有的外資公司都嚴格分為南干和韓干,互相除了工作不打交道,吃飯時南干吃小灶,而韓干則與員工一起吃。所有南洋本土來的南干,都可以指揮韓干,而韓干在私下則說是“見官大一級”。
至于薪水,雙方更是天差地別,畢竟南干來海外工作經濟是第一驅動力,要他們拋家舍業來這邊,企業主支付的薪酬要高出sea本地才能說服他們。如果不能獲得更高的報酬,人們是寧可留在自己熟悉的地方的。
還有一點原因是南干來海外,若是沒有終身在這邊工作,回sea還有個脫離本土環境太久導致自身競爭力下降的問題,這也是很可能的風險,所以來海外會傾向更高的報酬來彌補。
對南干除了一般的薪酬,往往還會有房租補助,多給假,一年報銷幾次往返海外本土機票等福利,這些也是一般海外員工所沒有的。
而且就企業主來說,他們也普遍更相信自己人,甚至對韓國人持以懷疑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