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在那么多國家都在全力發展的經濟的時候,東京仍然這么貧窮呢。
惠美的心里并不知道答案,但是他知道明天一定要帶著孩子去酒店里去住。
第二天清晨,惠美帶著張景賢去附近的市場。穿舊衣服的女人們背著木筐在攤位間穿梭,討價還價的聲音此起彼伏。當他們出現在市場的時候,人們總是會用異樣的眼神看著他,女人,孩子們的目光中都帶著羨慕的眼神。
僅僅只是從他們母子兩個人的穿著打扮,人們就能認得出來他們一定是僑民。
市場角落的垃圾堆旁,幾個孩子正在翻找食物。最小的那個看起來才三四歲,穿著過大的男士夾克,袖口拖到地上,他從爛菜葉里撿起半個蘿卜,擦都不擦就塞進嘴里。
看著那些吃著垃圾的同齡人,張景賢突然有些不太適應了,他拉了拉惠美的衣角:
“媽媽,我們把餅干給他好不好?”
她剛掏出從sea帶來的蘇打餅干,就被堂哥健一攔住:
“別這樣,會招來更多孩子的。”他嘆了口氣,說道:
“大家伙兒都是這樣過日子的,我們幫不過來。”
惠美看著那個孩子狼吞虎咽的樣子,突然想起超市里琳瑯滿目的貨架,喉嚨一陣發緊。
路過學校時,惠美看見學校里的孩子們在操場上跑步。他們大多穿著破舊且不合身的制服,有的甚至光著腳在用煤渣鋪成的跑道上奔跑。
有不少學生都沒有穿鞋,他們就那樣赤著腳在煤渣跑道上跑著步。
回家的路上,張景賢突然說:
“媽媽,我想回東寧了。這里的房子破破的,大家都沒有好看的衣服。”
惠美蹲下來,看著兒子臉頰,又望向遠處上緩慢升起的炊煙。
穿著破舊的人們走向工廠,腳步沉重卻堅定,在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灰蒙蒙的,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沒有希望。
“我們再待兩天吧,今天我帶你去酒店里住。”
她輕輕撫摸著兒子的頭,目光掠過街角墻上的標語——“復興從勤勞開始”。
惠美記得這幅標語,在戰爭剛結束的時候,墻上也有類似的標語,可是直到現在,似乎仍然看不到任何希望。
惠美突然明白了,這片土地似乎是沒有任何希望的。或許人們的心里跳動的是從未熄滅的希望。
但是殘酷的現實總是在提醒著他們,這個國家壓根兒就沒有任何未來,對于他們來說唯一的希望就是離開這里。
夜幕再次降臨時,在去酒店之前,惠美把從東寧帶來的新衣服送給健一的女兒。
小女孩撫摸著新裙子,眼睛亮得像星星,在反復確認這是送給他的禮物之后,整個人都笑成了一朵花。
窗外的月光照亮了街道,穿補丁衣服的人們陸續回家,昏暗的窗戶里透出微弱的燈光。
在昏暗的燈光下,有些男人在那里抱怨著,抱怨著沉重的工作,抱怨著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未來。
希望,對于他們來說早就成為了一種奢侈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