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有人想過來,那也過不來,從焦河支流的橋上,再到永不空軍路亞塘口這里,最后療養院前的大門這里,整整三道閘機攔在那里。
自從村企實施后,這些老人其實就差不多是永不空軍在養了,只不過只有一日三餐,村里的安保隊爺們都是到飯點就會送飯,現在全部搬過去,也方便照顧。
搬到療養院,自然不單單只有一日三餐這些,好處還是很多的,雖然療養院安靜,但不代表沒有人氣,之前在村子里的時候,雖然左右隔壁都是人,但這些老人一般都是在屋子里面不出來,也是怕給左右鄰居添麻煩,另外就是大家都在忙活,見面了也不知道說些啥。
但現在搬到療養院,左右隔壁都是和自己一般歲數的,這個歲數也都沒什么事情要忙活了,聊天什么的都能聊上一嘴,肯定是比之前在村里要好上不少的。
而且這醫院雖然還沒建好,但這療養院還包含定期的體檢,私人醫生這些,這倒不是李凡花錢搞來的,而是那幫老家伙提前為他們自己準備的。
李凡知道了之后,直接厚著臉皮要過來,反正你們也都沒去住是吧,再說就算住進來了,用一用咋了,這幫老家伙倒也不在意,擺了擺手說隨便用。
時間一轉眼就來到了八月底,今天就是李崗村龍蝦節的最后一天,明天也將會是李崗村學校的正式開學的日子。
此時,永不空軍會所的頂樓,前天從外面回來的李凡坐在辦公室里和李德友喝著茶聊著天。
“前幾天電話和我說有點小問題,啥子問題,老師沒招到?”
李德友搖了搖頭:“老師倒是招到了,各個年級全學科都招到了,都是教學經驗有十年之久的專業老師,現在的問題是,學生的數量少了~”
喝著茶的李凡眉頭一挑:“少了?之前不是統計過有個四百多人嗎,這也不少吧,各個年級一分,那都湊齊一個班了吧?”
這個學校原計劃是只招收李崗村的娃娃,但后面不是三村在一個鍋里吃飯嘛,干脆就把另外兩村的孩子也算進去了,畢竟教一個也是教,教十個也是教。
所以三村各個年齡段的湊一起,湊出四百人,倒也是正常情況了。
“統計是統計的啊,但這個月不少人給我打電話,說計劃有變,不能到校,明天開學,估計到校的只有三百多個.......”
李德友一邊說一邊小心的看了一眼李凡,李凡挑了挑眉,一下子明白了過來。
在李凡和李德友的眼中,村子里多了個學校是好事兒,甚至還花了大價錢去外面招聘好老師,但這些,村里人又不知道。
他們只知道李凡弄了個學校,也知道這是一件好事兒,聊起來那都是豎起大拇指。
可那些有了孩子們的家長,真讓他們選擇的時候,估計都是有些糾結。
“大部分都還是愿意回村里學校的,畢竟不少人都回村里上班了,孩子在外面本就照顧不好,但是小升初的六年級還有初三的那一年級,基本上沒人回來,目前六年級的就十二個人,初三只有四個人.......”
李凡聽到這,忍不住點了點頭。
人這一輩子努力掙錢是為了什么,有是為了生活更好,有是為了家人,但細說的話,大部分是為了下一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