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趙大娘還要趕著出城,所以飯桌上宋玉枝就沒怎么和她攀談。
等趙大娘吃完,宋玉枝便立刻起身去了灶房。
再回到堂屋的時候,宋玉枝手里就多了一個籃子。
籃子里頭碼著兩個碗,一個放了幾個白面膜,另一個就是事先分裝出去的各色菜肴。
兩個海碗上各蓋一個盤子,再用布帕子包緊捆牢了,就不擔心碗在籃子里打翻,輕易也不會放涼。
另外還有一個小小的粗瓷壇子,里頭裝了魚湯。
“家里沒有食盒那樣的精細東西,我就用籃子給您裝了。您別嫌棄。”
趙大娘已經吃飽了,這籃子里的自然是給他兒子準備的。
她不喜歡跟人謝來謝去的,尤其現下已然不把宋玉枝當外人,禮數多了反而生分。
她只是笑著攬了一下宋玉枝的肩膀,“那我這就回家去了。咱們明早見!”
宋玉枝和周氏一道把趙大娘送出清水巷,后頭回到家把夕食吃完,就各自洗漱不提。
宋玉枝今兒個是累壞了,這會兒胳膊又抬不起來了。
換上干凈的中衣躺到炕上,宋玉枝回想了一下白天的事兒。
柳葉刀削面里頭什么精加工的東西都沒多,只是多整了一些費體力的花活兒。
成本方面比放了豬血和胡椒的鴻運面還低一些,一碗能多賺半文錢。
五十碗就是多賺了二十五文。
但那把被她當成面刀的薄鐵片也是錢,趙大娘幫她去附近的鐵匠鋪買的。
本不要什么銀錢,但是因為要的急,讓鐵匠停下手里的活兒幫著打磨,就也花了二十文錢。
兩相一抵,等于沒多賺什么銀錢,依舊是賺了一百三十文左右,還舍進去一身力氣。
也不知道睡過一覺能不能休整過來。
若是影響了后頭的營生,她少不得再臭罵那金麻子兩句!
剛想過一陣,宋玉枝迷迷糊糊地感受到自家親娘和弟弟先后洗漱完進來,一左一右地給自己按肩膀、揉胳膊,便被睡意席卷。
又說趙大娘這處。
帶出來的雞鴨都賣完了,一副空挑擔即便加上個裝了飯食的籃子,于她而言也是再輕簡不過。
她一路出城回到桃源村,甚至比前一日還早不少。
村里的人普遍睡得早,豐州城里還燈火通明,這里卻已然萬籟俱寂,只能聽到嗚咽的風聲和偶爾幾聲犬吠。
趙大娘熟門熟路地回到自家小院的時候,唇邊還帶著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