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倆說這話就把桌子擦完了。
周氏自然不能真的讓客人單獨在自家洗碗,便也去灶房相陪。
宋玉枝聽過親娘的話,這會兒也不大確定沈遇是真的能吃,還是知道這種飯品考驗而故意強撐的了。
她抽空出去了一趟,尋了藥鋪子買了一顆山楂丸子。
沈遇飯后又在接著在院子里忙碌。
就飯前和飯后那么會兒工夫,他把宋家所有堆積的柴火都劈完了。
劈好的柴火散了一地,他正把柴火重新歸置成柴垛子。
宋玉枝看著他彎腰又起身的,趕緊把藥丸子拿出來。
“這是……”
“山楂丸子,健胃消食的。”一邊說,宋玉枝一邊有些赧然。
她飯前才說過不會虧待了沈遇這個合作對象,所以特地盡可能地多做菜肴、多蒸米飯。
哪里知道自家外祖家傳承下來了那樣的考驗?
早知道這樣,還不如少做一些呢!
沈遇看出她的歉然,接了丸子放入口中。
幾口把山楂丸子嚼完,他才接著開口說無妨。
“我本來就胃口大,不過是多吃了一些,現下活動了一陣也就沒事了。這種習俗由來已久,宋姑娘不必自責。”
宋玉枝看他確實沒有不妥的樣子,松開一口氣的同時不禁問起:“你也知道這個習俗?那你怎么還……”
怎么還傻乎乎地都給吃完了呢?
他倆又不是真的那種關系,何至于為了個合作伙伴讓自己身子不舒坦?
他完全可以把飯剩下,周氏好性情,想來也不會說他什么,至多后頭私下和女兒嘀咕兩句。宋玉枝勸自己親娘兩句,也就沒事了。
“在京城的時候聽說過。”沈遇接著面色如常地一邊做活,一邊又補充了一句說不礙事,“我娘也知道這個習俗。她沒有伯母那么好性兒。”
宋玉枝想了想也是,趙大娘那爆炭脾氣,要是看著自家兒子在未來岳母面前剩飯,絕對是不會善罷甘休的。
灶房里趙大娘和周氏正在一邊說話一邊收拾灶臺,依稀聽到兒子在院子提到了自己,她高聲笑罵了一句,“臭小子又不知道在編排老娘什么!”
周氏語調輕柔地勸了一句,趙大娘沒再罵人,接著和周氏說說笑笑。
氣氛實在太好,宋玉枝聽著灶房里傳出來的輕快笑聲也不禁莞爾。
她跟沈遇一起抱柴,“我外祖家祖籍是魯地,后來搬到了江南定居。我還當是那兩地的傳統,沒想到京城也有。之前未聽大娘提過你家的籍貫,原來是你們是京城人士?”
這次沈遇沒再立刻答話了,又恰好別家客人登門來取元宵。
宋玉枝便沒再接著問下去。
與此同時,潘家人也回到了清水巷。
只不同的是,之前提著元宵出和節禮出門的時候,潘巧兒神色懨懨,潘大嬸笑容滿面。
現下距離那會兒還不到兩個時辰,換成潘巧兒臉上要笑不笑的,潘家其余人的臉上是半點笑模樣也無。
今遭一家子特地給潘巧兒的姑母送元宵。
潘家姑母也不是蠢人,送個節禮何至于出動這么多娘家人?更別說老太太居然親自上門了。
她只作不覺,請了一眾娘家人進門,置辦飯食招待。
后頭潘家人準備說明來意,潘家姑母已經先他們一步,說起她為秀才兒子重新相看起人家來了。
相看的人家里頭既有讀書人家,又有富戶,條件不是小有余錢的潘家能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