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就到了沈遇之前說好的回城日子。
宋玉枝這日照常收攤,三大一小回到了清水巷。
趙大娘平素下工之后,自己一個人回去待著也無甚意思,都是在宋家小院這里,或是陪著周氏說話做針線,或是包圓了宋家的雜活兒,然后被宋玉枝無情“扣押”在一道用夕食,睡覺之前才會歸家。
今日趙大娘沒在外頭停留,送了推車后就直接就回家去了。
黃昏時分,宋玉枝補過一個午覺,起了身。
同樣想著沈遇今日回來,宋玉枝綁好襻膊進了灶房,想著多做一道菜送到隔壁去。
上次沈遇給的野菜都讓她做成包子餡給賣空了,菌子只賣了一天,對外說是數量少。
說來其實沒少到那份上,而是菌子曬干之后,只要不受潮,保存得當,放上個半年一年都沒問題。
若是再磨成粉末,還能當成增鮮增香的調料。
宋玉枝就存了一半下來,一小部分先連著做了兩日,先給家里人嘗嘗鮮,其余的都給曬成了菌子干。
今日她就準備多做個菌子炒臘肉。
把干菌子泡上之后,宋玉枝打開了家里存放米面的櫥柜。
然后就發現家里米面數量不對勁了——
自然不是少了,而是好像多了!
正好宋知遠在外頭玩完,帶著小猞猁跑回了家。
小家伙自小衛生習慣就很好,到家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來灶房凈手。
看到自家姐姐一邊下廚,一邊若有所思的。
宋知遠就問:“姐姐這是咋了?”
“你回來的正好。”宋玉枝說,“正好幫我點一點東西。”
小賬房領著她一天二文錢的工錢,很是負責,日常隨身攜帶一個小本子,三不五時就拿著炭筆寫寫畫畫,記錄的都是家里的賬目。
那小本子攤開,宋玉枝在旁邊用秤稱量現存的米面。
宋知遠很快得出結果,“姐姐沒說錯,米多了一斤,面多了一斤半。”
多了東西當然不是壞事,家里又日常只有這么幾個人出入,還都是小心謹慎的性子,但凡家里沒人,肯定要把院門和灶房上的門都落鎖的。
很簡單的,宋玉枝就知道是趙大娘動的“手腳”。
也只有她,在能出入小院灶房的同時,還知道宋玉枝對數字十分敏感,只偷偷動了一斤半斤的。
宋玉枝好笑道:“我還當是我最近忙昏了頭,感覺出錯了呢!”
宋知遠捂嘴笑道:“肯定是沈大哥不在家的時候,姐姐頓頓都留大娘用夕食,次次還不讓大娘拒絕。她就只好這么偷偷的回禮了。”
宋玉枝不由也跟著笑了一下。
這還另外送什么菜呢?
干脆還是兩家一道用夕食吧。
宋玉枝放了宋知遠去玩,自個兒把米淘好,把菌子和臘肉都處理好,就去了隔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