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歷來是要吃粽子的。
宋玉枝這樣喜歡下廚的,對這種跟吃有關的風俗自然越發上心。
今日又是贊助獲得回報的好日子,粗粗一算,光賽龍舟結束后的進項,都已經超過她那一兩銀子的贊助費了。
收攤回來的時候,宋玉枝更是一路聽到沿途的百姓在熱議“宋記食府”。
想也知道,她所要的宣傳效果已經達到了,后頭再不用擔心被李貴那起子小人影響生意。
她心情大好,就算是啥也不干,也是睡不著的!
而且裹粽子對宋玉枝來說也并不困難。
今晨離家之前,宋玉枝已經把糯米泡進清水里,五花肉用醬油和鹽等調料腌制,現下正好能用。
回到家后,她把粽葉清洗一番,剪掉頭和尾,同樣在清水里泡過一陣,放入鍋中煮一會兒,使其變軟。
接下來就是裹粽子了,宋玉枝一手把將兩張粽葉錯開疊放,折成漏斗狀,另一手就往“漏斗”里加入糯米和餡料。
南北方口味不同,宋玉枝自個兒愛吃咸粽子,而北方人卻大多喜歡甜粽子。如周氏這樣,祖籍和居住地不同的,便甜咸都愛吃。
所以宋玉枝另外還準備了一些蜜棗,來裹甜粽子。
但甭管是擱了什么餡料,到了她手里,那都是一樣,很快就被粽葉層層疊加,包裹得嚴嚴實實,最后宋玉枝用粽篾捆綁結實,一個巴掌大小、模樣精致的四角粽就成了形。
趙大娘看她裹粽子的手勢十分嫻熟,不怎么費力的模樣,又聽宋玉枝說特地要為著自家臭小子多裹幾個,便沒有再接著勸下去,只在旁邊幫忙打下手。
后頭宋玉枝很快裹好了幾個,抬頭看見趙大娘三不五時往門口瞧,便笑道:“東西看著多,但其實一會兒就能裹完。大娘不必陪著我,去和我娘他們一道說話吧。”
今日龍舟隊游街,清水巷一帶的百姓同樣去瞧熱鬧了。
午后一家子收攤回來,剛走到巷子口,張大嬸他們就迎了上來。
只是這次他們不是接自家孩子下工的,而是詢問游街隊伍里宣傳的“宋記食府”是不是就是宋玉枝家?
那會兒沈遇逢人問起,就耐著性子解釋一番,說宋記食府現下還在碼頭上的固定攤位上擺攤,須得再過一段時日才會進城開店。
他做的并不是無用功,連清水巷的街坊四鄰都聽說了一些。
又是姓宋,又是在碼頭擺攤,大伙兒可不就想到了宋玉枝家?
塵埃落定,宋玉枝也沒再瞞著,直接就承認確實是自家,又解釋道:“嬸子們也知道,我前頭和那李貴鬧僵了。怕他們背后搗鬼,便一直沒往外說,連栓子、鐵牛他們都瞞著……”
大伙兒自然不會計較這些,只是熱情高漲地問起來宋玉枝怎么想到這些的?又是怎么同苦力龍舟隊達成合作的?啥時候真的進城來開店?選好地方沒有?
那會兒宋玉枝才忙完,還得回去給小伙計們結算當日的工錢,根本顧不上回答那么一連串的問題,周氏便留了下來應對。
等發完工錢,宋玉枝讓半大小子們去玩,便只剩下趙大娘。
趙大娘素來愛熱鬧,今日為了幫她取牌匾和橫幅,已經沒能親眼到場觀看賽事了。
現下宋玉枝自然不想押著她陪自己了。
都是自家人,趙大娘也不同宋玉枝說什么客套話,當即就擦了手,起身道:“那我就去聽聽他們說的啥,正好也迎一迎那不著家的臭小子……一會兒就回來!你裹完別收拾,放著我來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