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宋記帶來的這番椒醬則不同,雖也是紅色,卻既不是赤紅也不是艷紅,而是處于二者之間的紅色。更幾乎不能見番椒的碎末,還不帶一點紅油,渾然一體,質地也更為濃稠!
當然不怪這人見識短淺,因為宋玉枝做的這辣椒醬,根本不是中式的,而是韓式的。
作為一個現代人,說起拌飯,除了中式拌飯醬外,怎么會想不到韓式拌飯呢?
韓式辣醬不止對于時下百姓來說,新穎獨特,更是并不需要用到很多的辣椒,而是還需要加入蘋果、大蒜、豆瓣醬和其他各色調料……
成本比時下的辣椒醬便宜了一半還多!
像伙計們帶來的一罐子,成本都不到四十文錢。
就是中間需要耗費不少人力,去把蘋果、大蒜那些食材打成泥,然后把食材泥進行炒制和熬煮,熬煮到醬料變得濃稠……整個過程中離不開人,需要有人守在灶臺前,不斷地花費力氣攪拌,防止醬料糊底。
所幸鋪子里有劉大全這樣當慣了苦力的雜役在,這點體力活對他而言也不算什么。
張栓子自信笑道:“客官嘗過我們東家的手藝,便知道她手下出來的吃食都是不同凡響的。我家這番椒拌飯醬,融合了甜、辣、酸和咸,口味獨特,還僅此一家,絕對物超所值!”
那客人又問了一嘴加醬料要不要加錢?
得知還是五十文后,他便徹底歇了改買他家的心思!
十文錢的差價,在宋記這里卻可以買到放了番椒醬的煲仔飯。
要知道這城東一帶隨便一道放了番椒的菜肴,可都得上百文錢呢!
所以先甭管口味是不是像小伙計夸得那么好,光從成本上考慮,就知道誰家更值了!
“先給我來一鍋這個番椒的。我先嘗嘗味!”
宋記本就占據了先機,比別家食肆先賣了好幾日的煲仔飯。
已經攢下了一批熟客。
而他們中的好些人,本就是圖煲仔飯新鮮,才愿意掏銀子購買的。
現下宋記在新鮮吃食上又泛了更新鮮的花樣,他們怎么能不心動呢?
在這客人帶頭之后,后頭涼棚里自然也有其他人跟上。
“我也要一鍋番椒。這大熱天的吃點辣的,發發汗才舒坦!”
“我吃不得辣,我先來個炸醬的吧。”
一時間宋記的生意半點沒被同行影響,還是一如既往的不愁銷路。
有些客人更糾結一些,過來的晚,便已經擠不到前排了。
眼看著小伙計們帶來的番椒醬被搶購一空,有人直接把氣撒到了膳福齋的伙計身上,“你不是嚷嚷著你家的煲仔飯和宋記沒區別嗎?快點去弄一份新口味的給我!”
那伙計欲哭無淚。
他上哪里變出什么炸醬、番椒醬啊……他們撿到的食方上可沒寫這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