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枝第一次在山野間留宿。
晨間雨剛停那會兒,她就已經醒了。
醒來后她沒直接回城,而是又在山上跑了一陣,摘了一堆雨后剛冒出來的菌子。
去的時候,沈遇的背簍里只裝了兩小袋米面。
后頭米面都被放在山洞里,以此來檢驗那里適不適合囤積物資。
回來的時候,他那背簍里可謂是“精彩紛呈”,野菜、菌子那些就別說了,另外還有地瓜、木耳、榛子、栗子、松子等等。
甚至宋玉枝還看中了一塊山溪里的石頭,覺得拿回去當磨刀石很不錯。
還跟之前一樣,都不用宋玉枝開口,只要她多看一眼,下一瞬沈遇就會心領神會地去幫她弄來。
以至于兩人回城的時候,那一整個背簍滿得的不能再滿當。
城門口把守的官差花費了快兩刻鐘,才把那么些雜亂的東西都給檢驗完畢。
等回到鋪子里,一眾伙計都不知道她和沈遇一夜未歸,還當他倆是一大早進的山,都瞪大了眼睛,問說:“東家這得起多早,才能尋羅來這么些好東西?!”
宋玉枝笑而不語,只讓葉兒和葵兒趕緊幫忙拾掇出來。
這天宋記的早市,便多了野菜、菌子、木耳餡兒的包子,還有榛子糕和栗子糕那些。
早些時候,沈遇就送過一批山貨給宋玉枝當回禮。
不過他那搜羅的本事,都是跟柴炭行的老師傅現學的。
那老師傅到底年歲大了,不可能跟著沈遇跑前跑后,而且論到對食材的了解,比如什么野菜直接采摘,什么野菜連根一起挖……他還不如宋玉枝懂得多。
這一批山貨的品質就比上一批還強不少。
加上現在的宋記招待的客人,都是城中手里有幾個閑錢的百姓,他們日常都有別的活計,輕易不會出城往山里去。
就比碼頭上的窮苦百姓,更稀罕這些山貨。
他們便不止自己買來吃,還會買一些回去給家里人嘗鮮。
以至于這天早市才不過兩個時辰,一樓大柜臺上的吃食就銷得差不多了。
還有熟客同宋玉枝建議,讓她下次再進貨,提前一日就在宋記門口掛個牌子。
免得他們下次正好沒過來光顧,給錯過了。
宋玉枝素來是聽得進人話的,等早市的客人都走得差不多,他就讓宋知遠寫了個告示——
上午她被山里的食材給勾走了魂,踩著點回來的。
葉兒和葵兒再能干,也沒在早市開始前,把所有的食材都收拾好。
還剩下一批,正好留到午市來賣。
宋知遠幫忙寫告示的時候,周氏過來了一趟,連看了宋玉枝好幾眼。
宋玉枝一下子收到了信號,知道自家親娘這是要跟自己說悄悄話了,便隨著她去了隔壁針線鋪子。
兩邊鋪子雖只有一墻之隔,差別卻不小。
食府那邊人來人往,宋玉枝幾乎沒在里頭放任何會擋路的裝飾。
針線鋪子這邊,客人都是斷斷續續過來,清幽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