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酥”這個字是重中之重。
接下來宋玉枝就做油皮和油酥了。
兩樣都要用到豬油。
不同的是,油酥只需要用面粉和豬油,按著二比一的比例混合攪拌,然后揉搓成小團。
油酥則不然,面粉和豬油的比例是四比一,另外還要加入清水和白糖攪拌。
兩樣都做出來后,宋玉枝把油皮包上油酥,然后用搟面杖搟成橢圓形,再從下往上卷成筒狀,靜置一段時間后,再從縱向搟壓成長條,再次靜置……
最后一步就是包月餅了。
宋玉枝把面劑兩頭向中間捏緊,把光滑一面朝下,按扁成圓形面皮,在中心填入餡料,包緊收口,收口向下輕輕按扁。
月餅成型,宋玉枝用筷子蘸了一點紅曲水,在冰皮中間點上一個圓點。
如此便算是大功告成了。
前頭說過,在工具不趁手的時候,咸口的蘇氏月餅可以烙。
現下多個了烤爐,宋玉枝自然就沒必要在大熱天里,守在鐵鍋前,一鍋一鍋烙餅了。
她讓葉兒、葵兒一道把烤爐洗刷了一遍,然后填入炭,燒制預熱。
預熱好了,再放入包好的月餅,開始烤制。
等月餅入了烤爐,宋玉枝再次帶著倆徒弟回灶房,詢問她們記住多少了?
做蘇氏月餅的步驟,說起來也不過幾句話。
但宋玉枝不是有時間手把手教徒弟的老師,就像在腌漬火腿的一個時辰時間,她就去炒制今日午市要售賣的熱菜了。
甚至靜置餅皮的一二刻鐘里,宋玉枝還去別的灶臺上炒了兩道時蔬出來。
葉兒和葵兒自然也像小陀螺似的,在幾個灶臺前轉個不停,幫著洗洗切切打下手。
如此穿插著,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葉兒和葵兒必須是要一心二用,甚至三用。
對初學者來說,難度可想而知。
好在葉兒和葵兒都是經過宋玉枝考察、才能拜入門下的,近來也在努力習慣著自家師父一心幾用的做法。
兩個小姑娘都說已經記下了全部的步驟,就是還不知道怎么用烤爐。
畢竟這玩意到底不像后世的烤箱,可以控制明確的溫度和時間,得靠自己感受和把握。
一般人絕對不可能上手就會,所以烤爐才會到現下還不普及,只有一些叫得上名號的酒樓和食肆里的大廚,才會使用。
宋玉枝說不礙事,“我一會還要炒幾個熱菜,你們不用幫手了。只管去做月餅,回頭我來負責烤制。”
如此到了中午時分,宋記除了照常提供十余道熱菜外,門口的告示牌上多了一行字——
“東家有喜,凡進店光顧的客人,免費得喜餅一塊。”
一眾食客早就等著吃宋記的喜餅了,倒不是說所有人都為了一點小便宜,心心念念。
而是時下的百姓比后世的現代人,更相信沖喜、沾喜氣那些說法。
夏日里,人容易不爽利,沾沾喜氣,那對身體絕對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故而這告示牌一出,除開那些早就知道這樁事的食客,更還有過路的、原本沒準備來宋記消費的人,看到告示后,腳下一拐,就進了鋪子來。
一時間宋記賓客絡繹不絕,再次出現了開業那日、門口大排長龍的情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