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枝依舊節儉,這次使用的推車,還是先前她在碼頭上開攤的那輛,火塘的問題一直未能徹底改善,火力并不強勁。
但熬煮個甜湯還是夠用的。
在第一鍋即將售罄之前,宋玉枝就把推車挪到了攤檔最前頭,開始熬煮第二鍋。
也正是這個舉動,宋記攤檔上的生意很快又上了一層樓——
宋玉枝見到了很多熟面孔:
有之前參加龍舟隊的苦力,日常都在船只附近活動的船工,城西附近村子里的村民,古家夫婦……還有從前的鄰居,胖嬸和老劉頭。
都是從前在碼頭上時常見到的故人。
這些人日常都不進城,也就一部分人,在宋記開業那日,他們特地過來捧了一次場。
后來見宋記開業就舉辦了,別出心裁的轉盤抽獎活動,不再缺人氣。
逐漸他們便不會特地過來了,和宋記漸行漸遠。
他們都帶著喜出望外的笑意,同宋玉枝寒暄。
“一晃小半年,小娘子可真是變了個人一般。要不是看到這推車,我們都不敢過來了。”
“都說城里的風水養人,我從前還不信呢!我如今見到小娘子才算是相信了。”
“小娘子現下的鋪子經營得咋樣了?”
“小娘子現下都梳起婦人發髻了。也不知道誰家小子這么好福氣!”
宋玉枝見到他們也很高興。
哪怕是早先起過齟齬、鬧過不快的胖嬸,隨著事過境遷,宋玉枝都只覺得親切。
她耐心地回答眾人的問題,說解釋自己的夫婿正在鋪子里的值守,另外也會拋出一些個問題,問問大伙兒的近況。
大過節的,又是在熱鬧的花燈會上,加上這些跟宋玉枝攀談的人,都是與她有些交情的。
便也沒人會說不好的事,都是揀好的說與宋玉枝聽。
連胖嬸也早就改了過去掐尖要強的性情,樂呵呵地同宋玉枝分享自家又添了個孫女的喜訊。
一邊寒暄,這些久未嘗到宋玉枝手藝的故人,都會買上宋玉枝做的吃食。
哪怕再沒銀錢,五文錢一碗的甜湯,總歸不算超出他們的能力范圍。
在如此和樂熱鬧的氛圍下,宋玉枝一晚上就銷出去三百來碗甜湯和百來塊月餅。
后頭的兩日也大差不差。
轉眼就到了中秋節當天。
這日中午過后,路上的行人便漸漸少了下來,想也知道沒什么人會在這樣的節日里,外出用飯。
宋玉枝干脆就給大伙兒放了半日假,讓眾人都回家團圓過節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