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記開業時間雖短,但每次推出的新品,都絕對不讓人失望!
這次推出的骨湯麻辣燙,更是豐州城百姓聞所未聞的、見所未見的。
反響可想而知。
李家姐妹過來的時候,一群圖新鮮的食客,正圍著宋玉枝打聽詢問。
宋玉枝只能讓李家姐妹先去休息室等候,然后接著同客人介紹道:“這‘麻辣燙’的名字起自川渝,意思是放了番椒醬后,風味尤其獨特。但咱家這麻辣燙,乃是由豬骨熬制,便是不放番椒醬、不放麻汁,清湯的也絕對好吃。”
說著話,小伙計就在麻辣燙柜臺上擺上盛菜的筐子,掛上對應的價錢牌。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穿成串的各色蔬菜,蓮藕、冬瓜、蕓豆、地瓜葉、大白菜、白蘿卜……每一樣都是菜農晨間才送來的當季蔬菜,新鮮水靈,飽滿鮮嫩。一串只要兩文錢。
接著是葷菜區,魚丸、豬肉丸、雞肉丸、蛋皮肉餃、臘腸臘肉、獅子頭、腌排骨、荷包蛋……新鮮個大就不說了,全是純手工制作,一份五文錢。
另外還有主食,手搟面、饅頭、油炸鬼那些,則跟宋記的日常售價一樣,小幾文錢便能吃飽。
最后面是調料區,番椒依舊價格不菲,一勺十文錢,但熬得紅彤彤的,已然出了紅油,讓人看著就不覺咽口水。
而麻汁、蒜末、醋那些,則是只要消費滿二十文,便能任意添一勺,不用另外給錢。
食客這下子倒是沒再圍著宋玉枝問個不停了,紛紛盤算起別的來——
吃肉對于時下的窮苦百姓而言,是件奢侈事兒,逢年過節能嘗嘗肉腥味則不錯了。
他們這樣三不五時能下館子的人,倒不至于吃不起肉,但選一二樣喜歡的肉菜就足夠了,其他選上五六樣素菜,一份面條,加起來三二十文錢,便能吃的很不錯。
若是儉省一些,光吃素菜的話,一二十文錢也能吃得精彩紛呈,有滋有味!
計算起來,這新鮮的麻辣燙竟不比常見的吃食昂貴,反而更有性價比——把主動權交到了食客手里,吃多少就可以拿多少。
還有心急的、對宋記格外信任的食客,則干脆不去想那么多,趁著沒人點單,搶著道:“我沒什么忌口,小娘子給我來葷素各撿五樣,再來二兩手搟面,一勺番椒醬……”
也得虧他“先發制人”,因為在他帶頭之后,自有其他食客跟上。
而等其他人選完,拿了簽籌上了二樓,他那碗麻辣燙則已經煮好端上桌了——
在現代的時候,很多售賣骨湯麻辣燙的店家,都愛以“豬骨熬制,直接能喝湯”為宣傳噱頭。
但宋玉枝嘗試過,那樣的宣傳的店鋪,十家里頭能有一二家名副其實就不錯了,其他商家大多都是添加科技與狠活兒的。
現下么,科技還沒發展到那個地步,宋玉枝也不是那樣的人。
豬骨是新鮮帶肉的棒骨,前一夜就上鍋熬制,熬到現在午間,少說也有六個時辰。
豬骨上的肉已經被煮的化進了湯里,再擱進花椒、八角等大料和一些牛乳,撇去浮油。整個湯底并不顯油膩,呈奶白色,香味馥郁。
煮好的肉丸和各色蔬菜盛在其中,冒著尖兒,看著雖有些雜亂,但淋上黃澄澄的麻汁和紅彤彤的辣油后,卻只有剩下誘人,讓人無暇顧及什么賣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