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枝想的法子也不是旁的,就是想承包民兵營的伙食——
民兵隊伍組建的臨時,成員都是平民青壯,可以說要什么沒什么,更也沒有手藝精湛的伙頭兵和專門的采購渠道。
五百人的隊伍,吃飯可不是什么小問題。
沒有大鍋飯經驗的兵丁,給這么些人做飯,很難做到保質保量。
當然了,如果擱在平時,這些民兵沒有那么講究,有口熱的對付一頓就行了。
但現下正是他們剛開始操練的關鍵時刻,又正值寒冬,吃的不好,不止影響操練進度,更可能讓本就不齊的軍心愈發渙散——
據沈遇所說,霍知州對五百之數仍覺得不夠,還想在年前進一步招人。
不把這些細枝末節的地方安排好,如何繼續吸引平民入伍呢?
宋玉枝準備把這塊承包下來。
一則可以和民兵營建立緊密聯系,不至于讓沈遇一去就音信全無。
二則是給宋記開辟新業務。
宋記現下生意雖已能稱得上十分好,但哪個東家會嫌自家鋪子業務少呢?
三則就是從全家人的利益出發了——
來日豐州城亂了,旁人或有躲向別地,他們一家子卻只能留在豐州城。
軍鎮空虛,還得靠這支民兵隊發揮用處。
宋玉枝為他們出一份力,讓他們更好的操練,自家的人身安全也能多一分保障。
商量出個章程后,宋玉枝就回了屋里。
沈遇正在收拾行囊。
按照他的習慣,只是出去住而已,每過一旬就能歸家一趟,實在不需要帶很多東西。
幾身換洗衣裳,一副弓箭,就盡夠了。
無奈現在操心他的可不再只有趙大娘一人,尤其周氏心細如發,今日一整天都把“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日難”掛在嘴邊,她給沈遇拾掇出了好些東西,大到厚實的被褥,小到千層底的鞋墊、防止凍瘡的脂膏、治外傷的棒瘡藥……應有盡有。
沈遇自然不能拂了岳母的好意,把這些東西全部打包入行囊。
一打就打出了十來個大小不一的包袱,堆滿了半邊土炕,都夠把自家的驢車給裝滿了,沈遇心里既溫暖又無奈。
見到宋玉枝過來,沈遇連忙伸手護住包袱,一副防賊的模樣,“包袱我已經打好了,滿當的不能再滿當,可再添不下別的東西了!”
宋玉枝被他這故作夸張的動作給逗笑了,“我沒想給你添置什么東西,而是想同你說事兒。”
說著話,宋玉枝就把自己的初步的構想同沈遇說了。
“咱家是霍大人親自選出來的、和朝廷官府合作的食肆,這檔口,咱家提出合作,知州大人應該不會覺得咱家行為反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