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老太太同宋玉枝說了足足一個時辰的話,中間還親自帶著她去了趟地窖。
更確切的說應該是密室。
因為地窖通常是帶有儲藏性質的地方,應該在灶房附近。
但魏家的這間不是,這間“地窖”在魏家老太太所住的松鶴堂的正下方。
入口十分隱蔽,需要按順序轉動幾樣特定的機關才能打開。
里頭空間并不很大,只有兩間屋。
一間里頭囤放著魏家積攢多年、不方便挪動的家產,加上一些新添的食水、藥物。
另一間就是一張石床,一張石桌。甚至還備有嶄新的便桶。
雖然略顯簡陋,但通風效果良好,真到了危難關頭,躲上十天半個月是真不用愁。
無疑是壓箱底的保命手段。
宋玉枝心里熨帖無比,她和魏家人滿打滿算也就認識了一年,中間更有好幾個月沒怎么來往。
但自打結下干親后,魏老太太是真的把她當成親孫女疼。
一時間宋玉枝不知道說什么是好。
“什么都不必說,更不用道謝。不能把你帶走,又不能留下陪你。祖母這心里已經很難受,你要是再來謝我,那真跟剖我心肝沒兩樣。”
說著話,魏老太太不覺又紅了眼眶,摟著宋玉枝的肩膀道:“我的枝枝要是再小一點就好了,祖母一定把你藏在箱籠里帶走。”
這自然只是魏老太太美好的意想罷了。
豐州城日常出入的盤查已經十分嚴格,如今局勢動蕩,盤查的手段更有過之而不及。
別說是箱籠,就算是一個匣子、盒子,出入城門的時候都會被打開細查。
分別在即,宋玉枝不想讓她老人家再接著傷懷,忍著鼻酸,順著她的話茬道:“這有啥難的?我雖不是孩子了,但我身量小,您換個大箱籠裝我唄。就是我耐不住餓,您別忘了在里頭給我準備寫糕點。唔,我還有點怕黑,再放盞燈、放個恭桶、放點筆墨紙硯……”
魏老太太臉上這才有了笑模樣,“我直接給你造個房子得了!”
午前,魏家把上門拜年的客人都送走了。
衙門里的人也送來了通關文書。
此時魏夫人和魏先生已經分別同周氏、趙大娘和宋知遠說明了情況,都交代了不少話,不宜再耽擱下去。
魏家人共乘了一輛并不顯眼的馬車。
打眼一看,就跟出城去走親戚的普通人家一般無二。
魏老太太最后強塞了五百兩銀票給宋玉枝,并不讓宋玉枝相送。
宋玉枝立刻展開自己的計劃安排——
她比普通百姓更早知道消息,現下手里更有不少銀錢,大可以拿著銀錢再去采買一批物資。
但一來那樣太過打眼,二來自打開店之后,宋玉枝一直在囤積物資,囤積到如今,米面那些已經有數百斤,各色配好的常用藥十來斤。
而剩下的小幾百兩現銀,也幾乎全都換成了銀票或者黃金。
根本不需要再去補充,沒得擠壓了普通百姓的生存空間,只需要考慮如何保住那些東西就足夠了。
秉承著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原則,宋玉枝過去將物資分成了三份,一份在宋記,一份在清水巷家里,一份在南山隱蔽的山洞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