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遇輕輕搖頭,“我來山谷時,未曾見過這小童。”
宋玉枝一想也對,早前沈遇同她提過,他來尋老醫仙治傷的時候,不過才十七八歲,正是少年意氣的時候。
粗粗一算,距今已有六七年。
即便小藥童那時候已經在老醫仙身邊,也記不住他,怎么也談不上相識。
宋玉枝無奈地嘆息一聲,只能在心里安慰自己,此行老醫仙雖然沒尋著,但是京城那樣的地界,能人異世輩出,或許還能找到旁人來為沈遇診治也說不定。
他們夫妻說著話,其他人已經都先后離開了。
宋玉枝正準備跟上,卻聽那自顧自喝粥的小藥童忽然奇怪地“咦”了一聲。
出聲之后,小藥童直接把手里的粥碗擱了,上前把沈遇仔細一端詳,連帶著把趙大娘也仔細瞧過,最后目光略過一旁的宋玉枝,詢問說:“你是不是姓沈?”
沈遇點了頭。
小藥童喜笑顏開拍手道:“師父算的真沒錯!你果然來找他了!”
宋玉枝和趙大娘皆是一頭霧水,最后還是沈遇解釋道:“自古醫卜不分家,老醫仙精通卜筮之術,應當是為我起過卦。”
小藥童小雞啄米似的直點頭,“師父去歲接診了一個病人,當時就提過你好幾回。前幾日,又是那病人來請,他就給你起了一卦,說什么‘左右也是一段善緣’,就應那人的邀請隨他去了。”
說著話,他一掃慵懶之態,沖進房內尋了個小包袱挎到胳膊上,興沖沖地說走吧!
“師父就是怕陰差陽錯遇不上,才給我仔細描述過你的長相,命我在這等你的。現在只要照著你們原本的計劃前行,自然能尋到他。”
宋玉枝對古代的占卜術知之甚少,心中驚嘆的同時,不忘提醒小藥童把門窗都鎖好。
小藥童不以為意地擺手,“他老人家說走就走了,晾我一個人看了半個月的家。走前也未曾交代我什么,真丟了什么,那也是他自己沒測算到。哪里能賴到我頭上?”
宋玉枝還未親眼見到老醫仙,但光看小藥童的言行,便已然瞧出了他們師徒的性情與常人迥異。
她一陣好笑,最后還是同趙大娘一道,花了一刻鐘把院中晾曬的藥材收進去,又把大門鎖好。
后頭到了山谷外,宋玉枝又想到了什么,把自己的帷帽借給小藥童戴,再讓趙大娘牽著他。
這樣外人看來,他們就是一道出行的、最普通不過的一家四口。
便也不用擔心那些遍尋老醫仙不著的傷患,不放小藥童離開。
自此之后,宋玉枝一行人就不再停留,換回水路,繼續往京城前行。
路上倒也不算完全太平,但有沈遇和會辨別毒物的小藥童在,總算是有驚無險。
三月里,春光正盛的時候,一行人從京郊碼頭下了船,順利抵達了京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