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的碼頭比豐州城的大了兩三倍。
入眼所見之地都以青石板覆地,石砌堤岸堅實而厚重,巨大的石柱傲然挺立,人群熙熙攘攘,不止有喊著號子的船工,悶頭做活的苦力,沿街叫賣的小販,表演著精彩的雜的技人,甚至還有身形模樣與漢人迥異的外邦人……
人聲鼎沸,熱鬧繁華。一副欣欣向榮之態。
也別說初來乍到的宋玉枝了,就是趙大娘都四處看不夠,一直念叨“變化好大,差點就不認得了”云云。
喚作辛夷的小藥童也是第一次來京城,且年歲尚小,扭著頭到處瞧熱鬧,連腳下的路都來不及細看。
沒法子,宋玉枝只好一手一個,牽著他們二人往關卡處。
這里一共設置了四個關卡,每個關卡都排著長長的隊。
只慶幸這里負責檢驗文書的官差人數眾多,故而隊伍行進的速度并不慢。
排隊的時候,有小販來兜售各色吃食和小玩意兒。
宋玉枝正好打聽了一下物價——
來京城之前,宋玉枝就知道一國都城必然是百物騰貴。
但真問起來了,多少還是有些吃驚。
這邊一碗茶水就要六七文錢,若是特制的香飲,動輒就是十幾、二十文錢。
連糖葫蘆這樣常見的小零嘴,一根也要五文錢。
粗粗一算,京城的吃食價格,起碼是豐州城的兩倍。
這還只是在碼頭上呢,尚不知道城內是何種光景。
如果再往上高一截,自家那七百兩身家(一共是一千二,但有五百是魏老太太給宋玉枝在戰時傍身用的,宋玉枝做好準備歸還,所以不算進身家里),也不知道夠不夠直接開鋪子、立門戶。
這么想著事兒,被宋玉枝拉著問話的小販略有些不耐煩了。
辛夷也盯著對方售賣的糖葫蘆直流口水。
宋玉枝就舍出五文錢給他買了一支。
“咔嚓”一聲,辛夷迫不及待地咬開了薄脆的糖衣,吃到了里頭的山楂。
他被酸得皺起了一張小臉,對著宋玉枝嘀咕說:“這糖衣有點苦,這山楂也忒酸。一點都沒有你做得好吃!”
那賣糖葫蘆的小販還未走遠,正在和旁人兜售推銷,聽到他不加掩飾的聲音,多少有些慍怒地看過來。
宋玉枝賠了個歉然的笑臉,拉了辛夷一把。
辛夷不喜歡這些彎彎繞繞,但看在宋玉枝一路給他做的那些可口吃食的面子上,到底還是收斂了一些,放低聲音說:“就是不如在船上給我做的吃食嘛。還不許人說了?”
待小販走遠,宋玉枝無奈道:“我還未問你呢,你竟還敢提!”
前前后后,趕路一共花了月余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