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不及了,最大的黃氏糧店,今日關門!”
“盧家糧店也沒有開張!”
“走走,叫上一批人去搶些糧食去……”
“別砸人店啊……除非人很多!”
“跟著就好,快點快點!”
街上四面八方傳來的叫喊聲,讓正準備安心處理公務的曹知府不由眉頭大皺。
“怎么回事?”
一個小吏嗵嗵地跑進來,臉色帶著些許的慌亂,“不好了,全城糧價同時狂漲!”
“怎么可能!”
那些糧商即便是想漲價,也得提前通報下府衙。這是自己與那些人早已達成的默契。
不是不讓他們賺錢,但是曹知府絕對不允許在賺錢的時候引發百姓的恐慌。
“是的,現在糧食幾乎每一刻都在漲。前兩天每石糧價還是兩貫,早上已經漲到二十貫了,而且說還會繼續漲……”
曹知府看著案上堆積了三天的公文,搖搖頭換上便服,帶上幾個手下,匆匆往外而去。
逛了一圈,曹知府與所有的幕僚都生出一絲的茫然。
糧價說漲確實在狂漲,說沒漲其實也不算漲。
或者換個說法,糧價其實沒漲,是紙鈔的價格在如水銀泄地般地狂跌。
用現銀購買,原來每石糧現銀一兩一錢,漲了不過一成。
但是若用紙鈔買糧,才半個早上過去,便已經漲到了三十貫每石糧,而且還在漲!
可以預見的是,到了明天,一麻袋的紙鈔差不多只能買到一麻袋的糧食。
沒良心的糧商,如黃氏與盧家,已經直接關門不賣糧。
有良心的,按這趨勢最多還能再撐一天。
而且,不僅僅是糧食,所有的商品,包括油鹽醬醋在內,全都應勢狂漲。
無論是發行了許多的中統鈔,還是剛剛上市沒兩年的至元鈔,馬上就要成為廢紙……
誰也不知道是怎么發生的,也不知道為何如此,更沒人知道應當怎么應付。
這便是姚燧提醒自己的揚州府危機嗎?
算上蒙古國時期,一直到現在,蒙元總共就發行過三次銅錢。
其一是窩闊臺汗時的“大朝通寶”,其二是在忽必烈上臺初期時發行的“中統元寶”,其三是隨著至元寶鈔一起發行的“至元通寶”。
無論哪一次發行的銅錢,數量都極為稀少。
因為銅錢的鑄造,對于任何一個朝廷來說,都是巨大的壓力。
尤其是在紙幣出現之后,朝廷便更不愿意發行銅錢。
是以一直到現在為止,民間所用的銅錢,絕大多數還是故宋以及金朝時所遺留。
銅錢質量再差,其中也是有銅存在。紙鈔質量再好,也不過是一張紙。當朝廷宣布作廢時,它甚至比紙還賤。
若論最便利的搶錢方式,只有發行紙幣。而且只要是朝廷高興,想發行多少就可以發行多少。想什么時候廢,就可以什么時候作廢。
比如中統交鈔。
早些年還必須以現銀作為本金,戶部收到一兩現銀才能發行出兩貫的紙鈔。當戶部錢花光時,誰會想起“本金”是什么東西?
是以新鈔一發行,就開始隱隱有下跌的趨勢。對于有錢人來說,這點損失不算什么。因為他們絕大多數的資產,都已屯成白銀,乃至赤金。
但是對于普通的百姓而言,哪有多余的錢去存成現銀?
手中不多的紙鈔,便是他們的一切。
一旦貶為廢紙,這揚州城,不亂也得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