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全面提升火炮的性能,便得回歸于基礎。必須先制定出一整套統一的度量衡標準,而且還得盡可能尋求更小單位的測量方法與工具。
《孫子算經》中有記:蠶所吐絲為忽。這“忽”便是至今為止的最小計量單位。
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毫,十毫為一厘,十厘為一分。
而“分”,則是以中等黍粒的寬度,記為一分。一百黍粒縱向排列為一尺。
雖然分得很清楚,卻沒有一個計量單位是可以成為標準。
磨刀不誤砍柴工。
對此甄鑫也沒法提供更多的意見,一方面建議考慮鋼材與玉石為標準材質,另一方面委托商人去西域各地尋找可供借鑒的思路。
科技進步與發展的前提在于交流,在于互通有無之中的彼此促進。
元朝雖然對中華文明帶來難以估量的傷害,卻是歷史至今,東西方文化之間的第一次大融合。尋找西方科技、天文地理等方面的著作,并翻譯成書,勢在必行。
南海海域已經幾乎成為日月島軍的內湖,對臺灣島的探索也在所難免。
臺灣,如今被稱為“琉球”。甄鑫懷疑,是因為中原王朝對于海上地理的模糊,而將臺灣島誤認為琉球。
不過無所謂,趁著歐洲人還無力東顧的時候,開發琉球,勢在必行。
十年前,朝廷在臺灣海峽之間的澎湖設立的巡檢司,其實是掌控在蒲家手中。蒲家覆滅之后,日月島順勢占領澎湖,并將其當作海上的一個補給點。以此為中轉站,開始派人登上琉球島。
此時島上,除了偶爾有些故宋流落于此的遺民之外,全是土生土長的原住民。
大多數的原住民,還處于茹毛飲血的時代,對外人極不友好。
在狼狽不堪的故宋遺民幫助下,日月島軍勉強在琉球島的最南端建立了第一個基地。基地的建設并不太順利,總會受到原住民的襲擾。一場較大規模的沖突,顯然已經無法避免。
甄鑫不想去關心這必然血腥的過程,對付這樣的原住民,安撫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唯有槍炮。
琉球島上的物資,其實并不豐盛,除了木材之外,便是鹿皮與樟腦。
樟腦這東西,兩廣多的是。受當年荷蘭人最看重的鹿皮,不過是作為皮甲的原材料。江南到西北的商道打通之后,便可以采買到質量遠勝于鹿皮的牦牛皮。
只是未來的琉球島,將成為這片海域上舉足輕重的戰略要地。是以哪怕目前無利可圖,也必須先占穩了再說。未來也許可以將其打造成為一個勞改犯的贖罪之地。
反正也不急,可以徐徐圖之。
以瓊州的日月島為龍頭,包括廣東的南澳,福建的澎湖、嘉禾嶼、湄洲島,浙江的桃花島,山東文登的海驢島,錦州的覺華島,蓋州的連云島,婆娑的薪島,以及高麗的江華島與耽羅島。這條完整的島鏈如同一條蜿蜒于海上的巨龍,緊緊地抱住長達萬里的海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