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書三人將周志高等人送到村口,直到三人坐車離開消失在道路盡頭,他們三人才轉身離去。
中年婦女感慨,“我們長福鎮果然是有福之地,不然又怎么會有周書記來我們長福鎮,以后的日子要好過了。”
“年底應該會有一次大收獲,到時候讓那些在外打工的年輕人看看,我們在家賺的不比他們少,甚至還要超過他們!”
村支書深以為然的點頭,說道,“是啊,現在我們長福鎮有著諸多產業,養殖、藥材、茶葉、酒廠等等,我們長福鎮必然會越來越好,也許真能做到周書記講的那樣,人均月收入達到兩千元以上!”
“兩千塊啊,一個人一年就能賺兩萬四千多塊錢,就算一年花掉四千塊也能剩兩萬,真好!”
因為周志高的這次到來,還有周志高主持做的那些項目,讓長福鎮的民眾們看到了希望,不像以前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做農活,卻只能堪堪養活自己。
國家在發展,他們長福鎮也得跟上腳步,絕不能拖國家的后腿,甚至他們在周志高的帶領下,說不定能成為國內模范鄉鎮!
車上,劉喜來開口詢問,“周書記,明天我們去哪個村莊考察?”
“當前民眾們的熱情極高,他們不怕項目出問題,就怕自己不能出工,要是等到看見了收益,怕是會更加高興,對周書記的感激之情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周志高喃喃道,“明天去楓林村,那邊主要項目是藥材,這東西的收益雖高,但見效比較慢,得給楓林村的群眾一點信心!”
好!
劉喜來自然沒有意見,車輛行駛在道路上,這個時代車輛還不是太多,一路回到鎮上也不過見到了零星兩三輛面包車,私家車一輛也沒見到。
但周志高相信,要不了幾年長福鎮的私家車就會多起來,而且他在位期間還得開通公交路線,方便群眾出行!
“周書記,若沒別的什么事,那我便先回去休息,養好精神明天再陪周書記去楓林村。”劉喜來與周志高告別。
“今天去廟門村,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尤其是在周書記身上學到的難能可貴品質,更是讓我茅塞頓開,不再恍恍惚惚找不到未來的路。”
“也許我仍舊無法做到和周書記一樣堅守心中信仰,但只要在信心有動搖時,便想起周書記說的話,肯定不會將路給走偏。”
周志高很滿意劉喜來的態度,劉喜來沒有李固的精明,在未來并沒有劉喜來的一席之地,至于有沒有升到縣委他不是很清楚,當初記下的只有進了市里的那些人。
劉喜來還需要再觀察一段時間,如果劉喜來真的只是能力不足,但卻對自己忠心耿耿,并不是不能培養。
只見周志高微笑而語,“劉喜來同志,你的覺悟很高,我對你的建議是無需什么都學我,因為我的路并不一定適合你。”
“在我們這個圈子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路,而最普遍的那條路,就是知道如何迎合領導,且將領導交代的事情辦好,但我希望在迎合領導這件事上,堅守自己的本心,別將路給走歪了。”
“無論是在哪個位置,當有一天你的路走歪,早晚會出事。”
劉喜來感激的看著周志高,今晚周志高說的話有些直白,同時也說明周志高開始認可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