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想法是錯的,反而是業界人士更為看好能獲得成績的導演。
你能說詹姆斯-卡梅隆的國際地位比不過吉賽貝-托納多雷嗎?
哦,你不認識后者啊(這位意大利導演的主要作品有《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天堂電影院》、《海上鋼琴師》),那沒事了。
還別說帕特里斯-夏侯的成就在一票歐洲文藝導演中也算不得出眾,只不過是有資歷,輪到他來當這位主席了。
畢竟,戛納電影節一年一換評審團,就算是排隊也該他上了。
插播一句題外話,這一屆的評審團評委還有姜聞。前文就說過,戛納電影節是一眾電影節中最重視中/國電影人的。
而后世的那些所謂“毯星”(沒錯,說的就是冰冰。)也是從戛納流傳開來的。
沒辦法,組委會也要創造收入不是。
資金對于這樣一個花銷極大的電影節能順利舉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雖然法國政府和戛納市政府會從財政收入中負擔部分電影節的費用,而且如歐萊雅、迪奧等大牌贊助商也會給予很多的支持,但電影節每年想要繼續的維持下去,自身也需要具備造血功能。
花錢走紅毯,不過是所有的造血手段之一。
“我們已經決定把明天的開幕式影片定為《壞家伙》。”帕特里斯-夏侯微笑著說道。
“是嗎。哈哈哈。”萊曼也不知道怎么應付對方釋放出來的善意,打著哈哈敷衍道。
哦,這里解釋一句,他說的開幕式,是非競賽單元的展廳首映。
畢竟,戛納電影節的評委會們還是要點面子的嗎,不能做的太過分,不然,風評壞了,也不好忽悠大家今后再來。
不過,能給《壞家伙》一個開幕式首映,也算是呂克-貝松積極游說和組委會方面的私心了。
再者說了,帕特里斯-夏侯也有自己的小算盤。
別看他什么柏林導演獎,法國凱撒導演獎拿個不停,但拍片拉投資這種事卻還是不容易。
畢竟文藝片屬于小眾類型,這屬于天然的劣勢,業內叫好,市場反應冷漠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如果這一次能跟歐羅巴影業交好,對于他影片的發行與投資來說都是一件非常不錯的事。
眾人各自打著小算盤,一路虛偽著、客套著往里走去。
今晚,呂克-貝松為影片《壞家伙》舉行了一個酒會,會邀請評委會在內的大部分電影方面的從業者。
相互交流、友好交談.....個屁。
其實也算是個變相的推銷與賣片會。
全球有這么多個電影節,可是,參加電影節的目的真的只是為了獲獎嗎?
獎項才多少,一個一個的分都不能滿足這么多部電影的所需。
那些得獎無望的電影人們為什么要來?那些全世界各地的片商們為什么要來?那些投資人為什么要來?
其實參加戛納電影節最合理的理由就是去建立人脈和進行電影投資與交易。
據統計,戛納國際電影節在展映期間達成的電影交易額最少可達1億歐元,間接經濟價值高達7億歐元。
在這里,除了普通民眾是真的過來看電影的,其余的,哪個不是在尋找投資或者交易的機會。
這么多電影人聚集在一起,也就代表著無數個機遇。
類似的酒會就戛納展映期間隨處可見,歐羅巴影業只不過是其中一個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