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嗎,是因為近段時間,斯蒂尼芬-梅爾的一連在紐約日報旗下的暢銷排行榜上以絕對的單行本銷量霸占了好幾個月的前三。
是的,《暮色》熱度起來了,然后很正常的引起了許多制片廠的注意。
這之中,獅門就是其中追求的一員。
前面就說過,暢銷改編電影是現在好萊塢的流行改編方向,近乎到了碾壓原創劇本的項目地步。
又因為打破首日觀影人次記錄,以《哈利波特》系列搜刮全球影視財富的市場案例為證,也有迪士尼《納尼亞魔法王國》第一部的成功為鑒,主打青少年觀眾的魔幻影片成了現下最為被追捧的題材。
其實,好萊塢也喜歡跟風,史詩電影火,大家一股腦的拍史詩,史詩不行,魔幻好像很能賣座,大家又紛紛尋找魔幻項目。
而《暮色》一開始并沒有進入眾人的視線,因為這書剛出來,有過兩三個月的口碑發酵期,那時候銷量不算出眾,自然沒誰特別關注,現在銷量一高,會引來制片廠也很尋常。
這之后呢,許多制片廠知道版權被賣出去了,買家還是螢火蟲,然后就放棄了,畢竟在電影沒上映之前,誰知道《暮色》能不能成功。沒有這個選擇,又不是就沒有同類型的魔幻版權了,沒必要特別耗費精力。
但獅門的幾位高管在詳細了解《暮色》后,覺得大有可為——這種事全看眼光,《哈利波特》沒火的時候,誰特么知道會被如此追捧。
而且,更重要的是,這很符合獅門對自己未來轉型的制作計劃。
現在的獅門還是個專注驚悚題材和鋒銳作品的制片廠,翻開它的履歷,什么《美國精神病人》、《華氏911》、《太平間鬧鬼事件》,其相類似的特征就是沒有大制作。
一部投資超過6000萬美金的都沒有。
按理來說,獅門從創立之初就實行美元攻略,到處買買買,買片場、買設備、買發行渠道、買獨立制片廠,怎么會沒有6000萬美金拍部電影?
但問題是,那時候的獅門跟現在的螢火蟲一樣,就算拍出大制作,自己也沒有資源宣發,必須求助六大,而獅門是不愿意成為六大附庸的,所以,他們寧愿不投拍大制作,一直專注小眾領域都可以。
不過嗎,發展了這么多年,獅門覺得自己有能力挑戰高投資項目了,但手上一時之間沒什么合適開發的作品。
這不,他們盯上了《暮色》。
一來,題材是最熱門的魔幻,主打的也是青少年市場;
二來,很有熱度,對宣傳作用很大。
原時空,有關《暮色》的版權搶奪是被頂峰娛樂拿下的,因為他們開價最為打動作者斯蒂尼芬-梅爾。而第一部成功后,獅門眼看這系列對自己版圖的完善,以股權置換和一大筆錢收購了頂峰娛樂,還是掌握了《暮光之城》系列項目。
但這時空,萊曼先行插足之后,頂峰娛樂自認不能從螢火蟲手上拿回版權,自然就沒有動作了,反而是獅門覺得憑兩者多次合作的關系,外加也沒聽說螢火蟲要立項,可能就是買個版權囤積,抱著類似的心思過來求轉讓。
他們開價也挺有誠意的,萊曼買下《暮色》、《新月》以及額外簽署一份后續版權優先購買權,才花了不到1400萬,獅門直接就開價3000萬。
也就是說,如果萊曼有意轉讓,這一來一回,屁都沒干就是因為看好的一部銷量增加就賺了1600萬。
什么叫為眼光買單?
當然,萊曼是不可能為了十幾億的項目,3000萬就給賣掉。
萊曼只得含糊的解釋,說自己買下這兩部的版權是有一定意向拍攝的,不是單純的擴充版權庫。
喬恩-費勒梅一臉鄭重,“我知道可能螢火蟲會有拍攝的打算,但這事沒有商量的余地嗎?合作開發也行,你授權,獅門投資,還能減少制作風險,共同盈利,你覺得怎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