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影片的制作理念產生分歧在電影行業是經常會發生的事。
資方的要求,市場的調研,觀眾主流的選擇以及當前熱門的話題,外加導演個人的美學風格,這么多方面不可能完全交互在一起,是必然需要抉擇。
有的作品堅持個性放棄主流市場,邪典類型因此誕生;
有的作品會走老套但被證明最容易成功的路子,俗稱爆米花,容易下嘴爽就完事;
有的作品于此二者之間不斷妥協,雖有風險,卻有可能既叫好又叫座,又或者什么都得不到。
市場與深度并不是完全平行的兩條線,只不過離得稍微遠了那么一丟丟。
李按的脾氣并不暴躁。
當又一天的劇組生活短暫結束下工后,酒店房間里,萊曼把凱文、斯坦-李和他叫到了一起。
幾包煙、打火機、一些場景分鏡和后續劇情。
凱文首先甩明的是市場大數據,話糙理不糙,“比起班納為什么發怒,觀眾更喜歡看他變身后砸什么、砸多少。我們要清楚破壞各種熟知的建筑群,遠比克制的話語更能讓人獲得愉悅和視覺上的享受。而且電影的預算足夠支撐起那些大場面,觀眾又普遍喜歡......”
李按接話道:“這些會有。”
“但不夠。”
“夠了。觀眾買票是來看電影的,基本的誘因要有吧,難道有人惹他生氣,就毫不顧忌的變身?布魯斯-班納可不是一個破壞狂,他有理智。”
“不不不,我的意思只是希望破壞的鏡頭比重多一些,而不是只有三段。”
“有什么問題嗎?第一次是克格勃設計,班納吸入大批量鎮定氣體,浩克人格蘇醒,砸毀了實驗室,沖上街道;
第二次是軍方和克格勃同時找到班納的躲藏住所,為了自保,主動異變,從包圍圈突圍;
第三次是克格勃收集到了班納的血液,用之前超級士兵計劃未開發完全的血清混合,催生了怪物憎惡,班納為了保護貝蒂,第一次沒有情緒失控,化身為綠巨人之后依然保有意識......
這幾段變身無不是劇情推進點,都是有誘因的,而且前后聯系緊密,展現了綠巨人的力量并沒有那么好掌握。”
“影片的正片時長大致在110分鐘,但變身綠巨人的鏡頭片段加起來有35分鐘嗎?”
“沒有節奏上的鋪墊,哪來的戲劇張力?”
整個聊天,大多數時候是凱文和李按互相試者說服對方,采取自己的思路拍攝,萊曼和斯坦-李則更像是和事佬,一見兩人爭論升級,就緩和關系。
但這樣的場景是萊曼樂于看見的。
只有綜合多方因素,時刻考量,才有可能避免前世的失敗。
雖然萊曼已經做好了準備票房要賠,但能拍得更好一點,故事邏輯更清楚一點,戲劇張力、節奏引導等方面都更優秀,怎么也不至于被坑得那么慘。
粉絲、口碑與市場,總得取悅一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