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談及流行文化,DC和漫威這對老冤家似乎到哪都能掐起架來,即便是電影,兩方也有一種你死我活的戰爭感,激烈的競爭讓雙方戰局越來越大,從最初的漫畫,大到大熒屏電影,小至小熒屏電視劇,雙方彼此斗爭,火藥味十足。
可說實話,在《復聯》之前,你要說華納管理層對漫威取得的現有成績有多么重視,那肯定重視,但要說太受影響,那可就低估他們了。
是,萊曼和凱文確實帶著一艘破船完成了啟航,很厲害,很不可思議,但別忘了,2009年,掛在IP營收榜單第9位的是《哈利-波特》,排在所有影視化創作類型中第二,僅次于美國國民霸主《星球大戰》(09年,星球總價值來到450億美金),那在他們自家運作的項目業務營收遠比漫威來得豐厚的事實下,只憑這一點,華納可以驕傲的說一句:DC輸了,我華納沒輸。
職場斗爭是殘酷的,華納的人也不是不想追趕。
前面我們也說過,IP時代的來臨,代表著過往販賣巨星,變成了販賣世界觀,無論是《星球大戰》、《魔戒》、《哈利波特》還是《變形金剛》、《x戰警》等作品,它都有自己的一套世界背景邏輯,只要受眾接受,捧個人跟玩似的,再加上DC屢次市場受阻,成功率方面很尷尬,那放著賺錢的項目不玩,難道一直賠錢,任上財報難看的一筆被罵、被解雇才舒服?
可以說,華納的這種“三心二意”在DC只是華納的一個子部門就可以看出來了。
在精力、檔期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捧該捧的創造收益本就是每一個職業經理人容易得出的思考,既然《超人歸來》、《貓女》都不行,可不只有擱置嗎。
要不是哥倫比亞、福克斯加上漫威三家不斷在漫改市場撈錢,華納都不會屢次想起自己其實手里還握著DC。
雖說這種“被動”,等對手出完招再出招,在粉絲眼里看起來就顯得華納很蠢,但華納真的蠢嗎?在他們流年不順的09年,人家的影視利潤依舊排在所有制片廠的第四,可見他們內部的項目審核沒啥問題,只是在執行階段,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離預期太遠。
這不,《復聯》的火爆,在票房、衍生品、形象授權燃起了熊熊大火,肉眼可見的價值暴增,許多行業人士都感受到了漫改市場正發生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變革。
為啥?
成績太出色了,受歡迎程度實在離譜。
沒人會覺得蝙蝠俠作為老牌的、深受群眾喜愛的國民角色,且有著優秀口碑加成的《黑暗騎士》竟然被一群湊在一起的二三線英雄在票房市場同時段的比較中輕易揉搓。
輕易揉搓啊。
這不是變天是什么?
如果票房大致相同,還能高枕無憂的話,那在《復聯》用事實告訴所有人,就算沒有國民級別的人氣累計,也能創造國民級別的市場轟動之后,該思危了。
就像很久以前,A類大作大家會仔細挑選一個巨星擔當票房,但后來大家發現只要世界觀販賣得好,直接可以自己創造巨星,反哺IP市場,那現在,就是沒必要追捧大熱IP,只要運營的好,IP就會大熱。
萊曼和凱文用一部簡單粗暴的三段式電影映襯了一句話:失去小蜘蛛、神奇四俠等當家門面之后的漫威,依舊能豎起更寬闊、更豪華的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