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持我們在主題公園、授權市場的競爭力,我們需要尋找新的利益增長點。”
“凱瑟琳-肯尼迪不是愿意合作嗎?你向董事會提議用股票+現金的交易方式從盧卡斯影業那里挖過來《星戰》系列版權的事,我們同意了。”
羅伯特-艾格是猶太裔,喬治-盧卡斯則是斯皮爾伯格的老友,而近些年,隨著這批電影人的年紀增長,他們是越來越沒有精力管理這一攤子事了。
而《復聯》的出現,基本也加快了迪斯尼收購盧卡斯影業的進程,畢竟,沒有了漫威,迪斯尼確實需要一個額外的優質內容來源。
只不過,股票+現金也有些豪賭了,賭得就是迪斯尼拿到《星戰》后,能完成對資源的整合,擴升基于版權之上的盈利手段。
怎么說呢,無非迪斯尼覺得“星戰”在他們手上還能更值錢。
要知道,股票+現金,并且答應讓凱瑟琳繼續執掌盧卡斯影業的話,就相當于這場收購案迪斯尼是作為幫忙出力運營分享價值的一方,只為了這個,他們還要優先拿出很多的金錢上的投入。
眾所周知,盧卡斯影業最大的收入來源就是“星戰”業務,只不過盧卡斯影業跟螢火蟲有點像,其衍生品市場主要由經銷商、渠道商完成,哪怕品牌營收的總額看起來很嚇人,但真正能分到手上的只有小部分,且《星戰》整個的財源占比,來自美國的收入就占了總營收的六成。
而按迪斯尼的分析,盧卡斯影業自己沒有獨立的銷售渠道,一直以來都把“星戰”形象交給諸多的廠商運營,而這些廠商抽傭比例都不低,大家都要賺錢。
但迪士尼可是在大部分地區都有自己的銷售網絡,一旦“星戰”成為公司的重點項目,無論是自己銷售而是引入主題公園的建設開發,只要產生的價值大于運營渠道成本+收購成本+分潤成本,迪斯尼就做了一樁好買賣,反之,這種苛刻的收購就是失敗——這也是萊曼一直不去打《星戰》系列的緣故,已經無比成功的項目,開價太狠了,沒條件根本玩不起。
如果是以前,迪斯尼可能還有所猶豫,但被環球+漫威的組合一督促,為了主題公園和衍生品的市場份額,卻是不想瞻前顧后,錯失競爭時機。
......
2010年末,有好事者記載,《復聯》一出,優質內容市場的大戰漸進**,同年,迪斯尼、索尼、環球、派拉蒙、華納紛紛加快了對自身資源的整合......
就在外面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時,有些是萊曼知道的,比如凱文-辻原專程打電話友好問候了《蝙蝠俠》第三部的事情,兩人愉悅談笑,有些是萊曼不知道的,比如羅伯特-艾格盯上了《星戰》,并得到了董事會的支持。
不過,不管知道還是不知道,他都不慌。
就在影片票房長紅,繼續高高掛在各票倉日票房榜之時,12月20日,電影上映的第五日,帕爾曼給他打來電話,匯報了衍生品市場的情況:
鐵人及相關商品銷售額度正式突破20億美金,同比增長百分之510;
美隊及相關商品銷售額度累計至15.7億美金,同比增長百分之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