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視效技術不發達的時候,拍非人的動物很吃虧,比如人猿題材的代表《12猴子》、《人猿星球》、《決戰猩球》等片,哪怕道具組和化妝組拼了命的想還原,呈現到銀幕的形象依舊怪怪的,透著一股“貧窮味”。
但到了現在,想要惟妙惟肖的拍出動物,早已不用那么麻煩,測繪數據建模,動捕模擬再加CG渲染,甚至可以像《阿凡達》里那樣直接捏造一個種族,給人以真實。
在這樣的技術背景下,前世由沙丘娛樂提出項目、投資,福克斯投資兼發行的《猩球崛起》可謂是給觀眾帶來了一場想象盛宴。
它可能不是科幻片里最宏觀、最有想象力的那一批,但肯定算得上是大眾能夠接受、不會反感的電影。
從市場角度而言,因為達爾文《進化論》的廣泛傳播,對猩猩一類的動物,民眾的認知基礎相當深厚,再者《猩球崛起》愿意花錢,一分錢一分貨,影片的特效質量很頂,看得不會讓人出戲,代入感頗佳,最后的最后,這個題材本事就帶有趣味性、戲劇性,矛盾點的制造也很平滑。
1月19日的一天,萊曼帶著差不多理順了大綱的劇本去到公司,交給了螢火蟲的編劇部門完善角色間的臺詞和場景細節。
這種主線、敘事都很直接的劇本很有流水線的氣息,都不需要找專人打磨,統一文筆習慣,直接團隊出品更為方便。
萊曼挑了三個有過多年編寫經驗,對白功底不錯的編劇負責,就去找約瑟夫,讓他通知福克斯合創。
沒辦法,就跟沙丘娛樂想到這個點子,卻發現“猩猩與人類的沖突之戰”的構思已經被拍過,只能是借鑒一樣,這個想法最早是由法國作家皮埃爾-布爾于1963年出版的同名科幻小說,然后該小說1968年就被導演弗蘭克林-斯凡那改編,搬上了大銀幕,截止至今,一共翻拍了5個版本,最靠前的是01年福克斯請蒂姆-伯頓重新執導的一部(預算一億,上映后北美1.8億,全球3.62億,光靠票房分成能小賺一筆)。
換句話說,人猿星球的版權一直在福克斯的片庫里待著。
至于萊曼為什么知道的這么清楚,是新劇大綱在工會備案時他查到的所有權出處。
當然了,構思撞車是編劇行業很常見的事,不然好萊塢也不會有那么多的侵權官司,很粗暴的解釋就是:題材方向類似可以,但不能出現已有的世界觀,比如你拍魔幻史詩沒人攔著,但你用了中土世界的設定,又沒得到版權方的授權,你就等著吃官司吧。
又或者說索尼,他有小蜘蛛的改編權,當然可以掛著漫威的名頭行事,但他不能說自己這角色作品屬于漫威宇宙一樣。想加入,想蹭概念熱度,就得曼恩傳媒點頭。
......
辦公室里。
被叫來的約瑟夫看完劇本,聽完老板的拍攝思路,淡定點頭。
在他看來,這事并不難,無非談妥條件四字。
因為別看改編權一直在福克斯手上,但這個項目的盈利率并不高,至少福克斯并不覺得這個題材投拍很值。
前面我們就說過,以前拍猩猩耗費功夫也沒啥神韻,完全是靠噱頭賺錢,辛苦發行能得到的回報一直不多,這里面的付出期待本身就是一門制片學問。
一家制片廠花了大幾千萬的資金預算,挑了最棒的檔期,動用了最多的精力發行,賺了1000萬純利潤能和花了幾百萬資金,隨便挑了個空檔放映,賺了1000萬相提并論嗎?
顯然不能。